孤独的人类常常喜欢把渴求的目光转向其他动物,而人与动物的交流注定是充满诙谐和隐喻的,因为我们在心里知道无论什么动物都是“其实不懂我的心”,而更多的人则宁愿把动物臆想为自己的朋友,以排遣自己生死两茫茫的乡愁,这大概就是宠物的心理来源。不过对于动物学家来说,努力排除臆想,追求对动物的意识和行为有一个恰当的评估,应该是用科学来澄清人类对于芸芸众生、血肉有情的乡愁真相的一个开端。
行为与动机
要理解一个陌生人,我们总是可以从聊天开始。要理解一个动物,我们只有从行为的观察开始。而相对容易理解的行为当然是在我们人类看来动机非常明确的行为,也就是说我们选择要去观察的行为,当然最好是从我们人类自己对其动机就有清晰感受的行为开始。象读书之类极端人性化的行为当然是不可能在动物那里找到的,那么我们不妨选择广大动物们都会有的行为,例如战争,也就是打架,大概是几乎所有动物都本能就会的。
一提起打架,我们人都知道那一定是因为自己受到潜在或已经发生的侵犯,或试图挑衅的缘故。而动物之间的相互攻击性行为,几乎可以肯定也是因为它们对于自己的利益有本能的意识,而对这种利益是否受到潜在或已经发生的侵害,也能够本能地感知到。所以对于动物之间的攻击性行为还是比较容易确定其动机的,比方说为了争夺配偶,为了争夺食物,为了保护自己的后代,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和地盘等等。但科学不能止于这种大概的推断,而是还需要更进一步用实验的手段排除模糊性,给出更为精确的结论。
最近有一组研究人员就对撒哈拉沙漠蚂蚁的攻击行为进行了非常有意思的实验研究,试图了解那些小蚂蚁是根据什么来决定它是不是要跟其他蚂蚁打架,它打架的动机是什么,以及它的战斗热情是依靠什么来激发的。
站在蚂蚁的立场上
很早就有人观察到,这种沙漠蚂蚁战争总是发生在某个蚂蚁窝门口。据推测,应该是属于同一个蚂蚁窝的蚁民们如果在自己家门口发现了属于其他蚂蚁窝的蚂蚁,就会对潜在的侵略者进行围剿,而在远离任何蚂蚁窝的地方,例如这种蚂蚁常常会到离开自己的窝100米之外的地方觅食,如果属于不同蚂蚁窝的蚁民们在那样的离谁家都不近的地方偶然相遇,则几乎从来不会说见面就打架,而是相敬如宾,揖让如仪。那么我们自然的推测是,撒哈拉蚂蚁一定总是非常清楚自己到自家的远近,那么一旦在离自家门口一定距离范围内发现了别家的蚁民,不管它是不是心怀不轨,则必定用张开的双鄂来迎击侵略者,以生命来捍卫其爱国主义精神;而如果超过了那个范围,则相安无事。所以蚂蚁们纯粹是根据别家的蚂蚁到自家家门的距离来判断其是否具有危害性的。这里的问题是,不会使用尺子的蚂蚁是怎么知道自己到家门口的距离远近的呢?是根据它的眼睛所看到的环境标志?还是根据气味之类别的信息?为了验证上面的推测,以及回答上面的问题,研究人员设计了巧妙的实验,而实验结果令人大吃一惊。
研究人员分别找了4个蚂蚁窝,在这些蚂蚁窝的正北方向20米处的地方放置香喷喷的食物,成功地诱使窝里面的蚂蚁出来享用这些食物,并趁它们享用美食的时候,给来自同一个窝的蚁民标上相同的颜色,然后马上把它们都“空运”到一个它们必定从未到过的试验场,再释放它们。结果发现,一旦落地重新获得自由,它们立刻急冲冲地很精确地朝正南方向赶路,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被研究它们的人“空运”而挪动位置了,并且在同样精确地向南走了20米的路程之后,就马上停止了急促的面向南方的步伐,而开始在四周搜寻自己的家门。
显然,这个实验结果表明蚂蚁们既不是根据它所能够看到的环境标志,也没有使用其他信号来标记自己的家门的位置,反倒像是随身携带了一把尺子和一个罗盘,能够精确知道自己朝哪个方向走了多远的距离。这种感知方式的好处是在正常情况下能够保证自己不迷路,因为在蚂蚁那么小的尺度下,任何环境标志都容易被破坏,任何气味之类的信息也未必牢靠;坏处是它只能进行相对位置的精确定位,而不能对自己的家进行绝对位置的定位,那样一旦遭遇到了异常情况,例如被风刮走了,或者偶尔被小孩或科学家给弄飞了,它们再要找到自己的家就比较困难了!
该出手时就出手
那么蚂蚁决定自己是否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而打架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进一步的实验,是研究人员把所有释放的蚂蚁分为两组:一组是向它们自以为是的南方家园走出了5米距离的蚂蚁,也就是完成了它们所认为的回家之旅的25%的路程的蚂蚁;另一组是已经向南走完了整个20米的回家之旅的蚂蚁。每一组里面都包含了相同数目的来自4个不同“蚁国”的蚁民。然后把达到这两个标准的所有蚂蚁都再次运回实验室,进行攻击行为测试。
所谓攻击行为测试,就是让每一个蚂蚁都轮流着和所有其他蚂蚁两两相对地在一个被称为“格斗场”的8厘米宽、10厘米长的盒子里面呆1分钟,同时进行录像。然后让一个根本不知道任意一个蚂蚁属于哪个组的研究人员,对所有的录像进行统计:记录哪个蚂蚁主动用张开的双鄂来发动进攻,哪个蚂蚁被攻击。之所以要求统计者不知道蚂蚁属于哪个组,是为了避免他受到主观影响,对发动攻击和被攻击的蚂蚁分辨失误。\r\n统计结果非常清楚,就是在两个蚂蚁来自不同的“蚁国”的前提下,基本上总是已经走完了全部20米路程、自以为已经抵达家门附近的蚂蚁发动主动攻击;而才走完回家之旅25%的蚂蚁则基本上没有攻击性,总是充当被攻击者。因此这个实验结果比较明确地表明,蚂蚁决定是否发动攻击行为,完全取决于它对非同胞距离自己家门的远近的判断,而这里面包含的攻击动机,就是认为只要非同胞距离自己家门过近,就被认为是具有侵犯意图,就必须义无反顾地投入战斗、进行攻击。因此这是一种非常固执而简单的“爱国主义精神”,甚至有可能蚂蚁根本不需要什么意图和动机,只要辨识到对方非同胞,同时又感知到家门的距离,两者加在一起,就能够启动其战斗行为。只不过由于蚂蚁认家的方式过于简单,就有可能使得它们的爱国主义精神爆发在一些误会的场合下。
科学当然是永远不知满足的,鉴于蚂蚁的战斗启动机制和它们那种对于空间距离与方位的精确测量能力紧密相关,接下来人们打算进一步研究蚂蚁的战斗热情是依靠什么机制来激发的,以及蚂蚁的那把“尺子”是怎么回事。那就需要人们对蚂蚁进行神经生理方面的精细研究,因此除了像我们小时候那样傻乎乎地对着蚂蚁说话,或者是邪恶地捉弄它们,我们人类其实还有更加合乎人性的跟蚂蚁乃至一切动物对话的方式,那就是运用科学方法去了解动物的真实心理,从而更进一步地知道我们和其他动物相同的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这大概也权且能够稍微缓解一下我们对于人类自身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困惑吧。
新评论
13 years 1 day ago
13 years 1 day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47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