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自大从来都是可笑的,刚看了一期央视《人与自然》引进的节目-南美卷尾猴的智慧,令人震惊,片子拍摄了如下行为:
1,似乎是南科罗拉多大学的一个研究人员的几个卷尾猴行为实验:
a)内含蜂蜜的玻璃管开口被塑料膜密封,并被固定在一个大的玻璃器皿里面,旁边是一块天然大石头,和一块稍小的天然燧石,一根带叶的树枝,还有一堆少儿塑料积木。
猴子进来后,显然一眼看到了蜂蜜,用手伸入大器皿,意识到了开口被比较结实的塑料膜封住了。猴子一转身,就双手抓起了燧石,在大石头上使劲开砸,大概10次左右,终于把燧石砸裂,然后选择了一块有尖利刃尖的小石块,(这不就是著名的旧石器吗!)手持着去戳瓶口的塑料膜,尝试几次之后,没戳破,又重新挑选了另外一块锋利碎石头,这次它成功了,但其外面的大器皿妨碍了它直接把头凑近了喝,于是它拣起树枝,手嘴并用,把多余的枝叶撕掉,做成一根长细杆,然后用它伸入蜂蜜管,再抽出来,舔食其上沾着的蜂蜜。
1. 它是否对石材有选择的知识,需要给它几种石材供选择,但可预料的是,它几乎肯定具有成败经验积累和辨认石材的能力;
2. 它为何不是第一步做树枝,而是先刺破塑料膜。可见它对于行为的逻辑已经具有设计的概念。
3. 它是否具有优化树枝工具的可能。提供几种不同特性的树枝让它选择,有些树枝经过制作可能便于更好地吸附蜂蜜。
4. 最重要的,它的该技能是如何学习到的。如果提供在可加工性方面具有差异性的多种原料,观察其可能的改进与学习过程。
b)研究人员在上面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环节:把全部可能的工具都收起来,只放几个不同颜色的筹码,该猴子应该是经过用筹码交换实物的训练,很熟练地捡起筹码和研究者交换它需要的实物:开始是燧石,然后是树枝,但在应该给它树枝的时候,研究者故意给它一块积木,猴子拒绝,并推开,再次给它筹码,还是拒绝积木,反复几次,直到给了它正确的树枝。
1. 这说明了该猴子的这个经验具有非常稳定的概念结构和记忆。
2. 猴子多次被骗的情绪反应,即对已经建立好的筹码交换信用被人为破坏的反应。
c)继续采用筹码交换方式,这次是两只猴子轮流用筹码从研究者手里交换食物,甲猴子总是得到难吃的饼干,乙猴子总是得到好吃的葡萄,大概进行5次交换之后,甲猴子发现了自己被区别对待,开始拒绝领取饼干,并且在乙猴子来交换时,守候一边,打算在乙猴子取得葡萄之前抢夺,研究者故意用手握住食物,但甲猴子判断这次该给乙猴子的肯定是葡萄,因此抢先使劲去掰开研究者的手,直到成功取得葡萄为止。
1. 在甲取得葡萄时,我专心观察其表情,确实有了非常微妙的表情变化,不知道该怎么称呼该表情。
2. 甲察觉到自己受到不公正待遇,开始有了针对研究者的情绪反应,可惜片子没有特意记录此点。
d)一个笼子,中间用玻璃隔开,玻璃墙中部开了一个略小于猴子头的孔,孔的边缘有彩色贴纸标示出来。玻璃墙的两边,一边放了一个被塑料盖封住的玻璃器皿,内置 6颗橡果;玻璃墙另一边,放置了一个现成具有尖厉锋口的燧石块。然后甲乙两猴,各被放进笼内玻璃墙的两边。甲看到对面的橡果瓶,主动把自己这边的石块捡起,通过墙上的空放到对面,乙再拿该石块破开塑料盖,尝试了十次左右之后,盖终于被破开到手可以伸进去,乙猴分次把全部橡果取出,放在地上。然后再递给甲 3颗,正好平分了全部橡果。
1. 不知道乙的平分是否是有意的,需要更多的实验结果。
2. 操作逻辑甚至导致如此密切的个体间合作。
2,上述驯养卷尾猴的表现似乎让人怀疑研究者的训练干预,但野外对野生卷尾猴的行为的拍摄表明,它们就是有那么聪明:
a)在巴西某峡谷,距离卷尾猴栖息地1公里外,有一些形似桌面的天然大石头。该地的卷尾猴有一个传统性的取食习惯:在栖息地采摘椰果,剥除椰果外层的纤维果皮,裸露出核壳,扔在阳光可照射的地方,进行晾晒,然后下地选择前几天已经扔在此地的已经熟透的椰果,抱住进行到1公里外的有石桌的地区,把椰果放置在石桌面,用一直使用的专门的石头砸椰果。这个行为在该卷尾猴群估计至少已经有了几百年的传承历史,因为那些石桌桌面上,已经形成了适应不同大小椰果的大小不等的坑,便于放置椰果,在砸的时候不至于使椰果被砸飞。而在成年猴子做这些高智慧的事情时,幼猴认真的一边看着,然后也有一些学着干,也有幼猴采用拿椰果砸椰果的方式,从而吸取失败的教训。
b)卷尾猴采摘了胡椒树叶和柚子之后,用手蘸其汁液涂遍全身,这个习惯已经构成猴群的一个集体习惯。考虑到美味的柚子被挪为它用,这应该是卷尾猴最早的防病驱蚊知识。
c)卷尾猴群发现有美洲豹接近,一些猴子不是上树逃命,而是选择攀爬上一边的悬崖,然后在悬崖顶部,不断地推下大石块,以驱赶美洲豹,豹子最终被吓走了。显然,这是智慧战胜肌肉的典型战例。
新评论
12 years 51 weeks ago
12 years 51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47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