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所需要的精神-提纲

知识的背后是思想,思想的背后是精神。
人类的知识全景图,是容易描绘的,一部大百科全书,一个图书分类法,就约略做了描绘。
人类的思想全景图,就会比较困难加以描绘,尽管也可以有大百科全书,但盘根交错之势,要阐述清晰并非易事。
人类的精神全景图呢,那就更为其难了。
这里,我正是试图给出这么一个全景图,粗略,但是尽可能做到结构清晰。

为什么可以做到结构清晰呢?
因为站在这个出发点上:精神是人类的必然需求。以此,而可以搭构这个全景图。

那么为什么要搭构这么一个全景图呢?因为只有在这么一个全景图中,我们才能恰当地评论人类有史以来的每一项精神财产。

我先阐述一个基本原则:
【知识的背后是思想,思想的背后是精神。】

这里所谓的“背后”,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它的意思是:在人类的演化历史上,我们首先经由认知器官以及相应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而获得了初步的一定的知识;
然后,如果进一步需要获得更深入的知识,就要求人类建立思想、通过思想来延伸我们对于知识的掌握,如此,我们就有了获得新知的基础;
然后,思想不久就会遇到对自身进行判别的困惑,这个困惑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基于人类自我存在的全局,来发展一种后来被称为精神的东西。如此,我们就经由精神的驾驭,思想获得澄清,从而更进一步廓清了收获知识的前线视野。

上面我极其粗略地概述了:知识-思想-精神的历史进程,也可以说,就是一个关于人类早期智慧史的纲目。当然,实际的历史,或者说更具体的历史面目,会是具有更多的细节,但以此提纲挈领是不会有错的。

下面更详细些阐述上述的历史进程。

1,获得最初的知识。
人类的早期,以及个体发育的早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依靠认知性感官、基于那些感官的认知能力、认知行为等诸种因素,而逐渐形成知识的过程。
这类早期知识,在自然范畴的知识与人的行为与心理范畴的知识的分野方面,很多时候并非清晰,常常是混杂在一起的。所以我们从古代神话里面最常见的就是泛灵论,或者泛神论。也就是,最直接的从人际中发生的对于人际互动关系的知识:愤怒、冲动、嫉妒、等等,都有可能被投射到对自然对象的理解中,这个自然对象,甚至包括这个宇宙的起源问题,例如希腊神话、各个民族普遍发生过的创世神话,等等。

其实在人类的早期知识中,自然与人际的知识的分野并不是特别重要,例如,只要文献充分,我们可以随便以一个古人的生存立场作为例子,就可以知道,对于心理、社会、政治、历史等等,更多地被早期人类关注。而自然,则一般只有极少数人关注。

例1,孔子。
孔子有一本日常语录流传了下来,就是《论语》。我们不妨把论语看着是孔子日常所思所言的一个抽样,鉴于这个抽样是由其身边弟子所实施的,是产生自一种师徒关系,所以其抽样原则,大体是:至少被弟子认为是比较重要的言论,值得记录。多半,老师本人-孔子也应该不会觉得弟子记录的都是无关紧要的闲言碎语。因此,这个语录基本可以反应孔子主要的认知范围:天命,人性,人物评论,历史,谋生处世,道德修行,社会规范,学习,教育,政治,名与利。很遗憾,我们看不到只字片语是关于自然对象的。

如果采用比较具有操作性的定义,我不妨可以这么说,思想和精神的差异,体现在:
思想,1,是可以使用语言表达出来的,2,并且可以经由语言进行广泛传播的,3,具有清晰逻辑结构因而可以直接通过其逻辑的力量而说服人的,一些涵义的说明。
而精神呢,在上面这些方面都和思想具有可判别的差异-1,很多时候精神本身难以直接使用语言加以指称,而只能在语言的一种叙述活动中间接表现出来;2,运用语言而进行精神的广泛传播常常不是很容易,因为精神的传播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受众的精神准备状况;3,精神常常处于尚未成熟到具备清晰的逻辑结构的状况,因为精神本身就是直接的力量,而不需要“显式逻辑”的辩护。

所以,精神和思想,这两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关系,如果说思想是我们人类可以明晃晃拔出来的武器,那么精神则总是只能居住在我们体内,提供给我们行动的勇气,不管是什么行动。

如此把思想和精神加以区分,我们就可以很自然地看到,东方的文化传统更加偏重精神的修持,西方的文化传统更加偏重思想的发展。由此,就可以很自然地解释东西方一些文化面貌的不同。例如所谓哲学,科学,等等。

目录:
1,人类的早期知识
1.1考古遗存所表达的早期知识
1.2甲骨文
1.3婴幼儿的知识
2,公元前1千年的人类思想
2.1古典著作所表达的日常心理,以及基于日常心理的思想
2.2基于早期知识的思想
3,人类精神的起源阶段
3.1人性的早期社会性成熟
3.2早期自我知识
3.3早期思想的需求
3.4神圣精神,以及宗教
4,知识与思想的后续交互历史
4.1欧洲思想与现代科学
4.2东方思想与古代技术
4.3现代科学与现代思想
5,人类所需要的精神
5.1现代知识在人与自然间的不均衡
5.1.1自然何以如此清晰?
5.1.2心理学的问题
5.1.3人群与社会的知识
5.2现代思想的痼疾
5.2.1哲学的末路
5.2.2社会科学如何科学化?
5.2.3人文的出路
5.3知识的救赎?
5.3.1关于宇宙本质的知识
5.3.2理解方案
5.3.3生命的知识
5.3.4知识的制约
5.4精神的现代功用
5.5终究秘密?

【目的】最终找出我们,以及我们全部的过去和未来,在这个宇宙里面的意义,和秘密。答案可能就是在:知识-思想-精神,这三者相互演进的方向上。顺着那个指向看过去,答案就在那里。

【*】所谓哲学,我仍然把她归入我所谓的思想,是西方思想的一个企图,企图用来超越宗教的一样东西。
维特根斯坦大概上可以说是走到了哲学的边缘,他再往前,就得离开哲学的畛域,可惜他已经无力再往前了。尼采似乎迈出稍远一些,半只脚已经踏入哲学的外面,但也未行太远。海德格尔则一直只是在靠近哲学边界线的里面吟荡。...
恰好是哲学之外,才进入精神。这就是为什么我要说阿罗频多不是居住在哲学的领域,而是居住在超越哲学的精神领域,尽管有人很别扭地称呼其为精神哲学。
【*】能够用语言表达,并非思想最核心的特征,我强调的是那种表达所具备的成熟的显式逻辑。而精神的核心特征也并非不能用语言表达,我强调的是精神并不需要那种显式逻辑的辩护。
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阿罗频多。他所表述的,绝对不仅限于思想,而是更高深的精神,是一种实际的修为境地。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