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任何一个人群都必需要有的。这是一个客观现象。
问题是,如果一个人群的信仰非常弱,会导致什么结果?是否会以某种教训的方式,令该人群不得不增加信仰的强度?
为了恰当地考虑此一系列问题,首先约定一下,信仰是什么。
信仰,粗略地在形式的层面上说,几乎就等于承认绝对性。
信仰的必要性是根植于人的生理体的。
那就是:作为这个冷漠宇宙中的时刻面临种种严酷对待的孤儿,人类的生理体需要有一个终极的解决方案,对每一个个体而言都可以称为终极的解决方案,就是他能极尽其力,调节其生理状态至一种安然,这种安然对应到其意识领域,就是信仰:至少有一个绝对性的东西给他一个肯定的答案。
当然,从这种普遍的生理心理层面的状态,要外现为我们于世间于历史所见到形形色色的信仰,尚需细看,才能发现这一系表象与根底的构造物。先歇住,回头看LEE所提出的:
“何以人群必需信仰”应与“理性,应该是我们的精神基础”合参。
确然,在了解了信仰的本质之后,我们就可以马上看到:信仰与理性正是一体一用之范畴,世间加诸其上的种种冲突与困惑霍然消散。
做一个粗浅的比方:信仰,赋定的是一架机器的工作状态,诸如,发动机工况良好,加满了油,传动系统润滑良好...;而理性,赋定的是这架机器的工作能力,诸如,它能以10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能在水中浮渡,能在沼泽地悬空飞行...等等。
会有人反驳,我没有信仰,我的状态也很好啊!
其实,如果理解到信仰的生理心理本质,就会知道,没有人是完全没有信仰的,就好像,任何一台机车,都有个工况在那里,只是有一个相对于它面临的处境与任务,工况的优劣问题。一架工况极差的机车,如果只需要它在住宅小区溜一个圈,诚然是不会出现任何问题的,但要它跑一趟拉萨,就肯定会出问题。
所以,世间之所谓缺乏信仰,主要是两种情形:一种是他否弃了世间一般表象的信仰,而自有其特定的私有的信仰,其效果是一致;一种是他的信仰状态比较弱和混乱,只是在特定艰难处境下,才会凸显其信仰缺失问题。
作为信仰的宗教
信仰的表象,其大宗者,即所谓宗教。
这一局势的形成很自然地符合人类之认知演化境态。
最初,任何一个无法看到直接原因的现象,我们都选择采用一个心理设定的答案,这个答案往往是类似人类最熟悉的对象,人自身。
打雷了,为什么会打雷?因为有雷神,那个雷神也有喜怒哀乐,象人;
下雨了,为什么会下雨?因为有龙王,那个龙王爷有喜怒哀乐,象人;
...
原始的宗教就是给日常人们最关心但是又看不到直接答案的难题,提供一系列的答案,那就是神话的来由。
后来发达的宗教,则是后来的认知思维能力突出者,整理和抽象人类提供这种答案的既有经验,而构造的系统性故事与道理。
给出了答案,人类也就能安心了,也就不至于因受困于难题而难以做出适当的有利于生存的反应了。
无神论者的信仰
信仰的表现,也不仅仅只有宗教。
有无神论者,其信仰的是一些个抽象范畴,那些抽象范畴,就是其用来作为终极答案之用的。
而实际上,各个宗教里面,都有些改良者,也选择了把具象宗教角色抽象化为一些范畴,与上述无神论者异曲同工。
世俗信仰
有世俗生活者,并无任何特定的一般的信仰,而选择现实获得的策略,实际上他是简化了其获取心理安然的策略,在这个策略里面,有意忽略了很多问题,因为那些问题不构成其日常生活的现实妨碍,而他也无意站在人群之他者的现实层面来考虑问题,他只需要站在他自己个人的现实层面,来选择其生存策略。那么,他信仰的是什么呢?他信仰的是获得。获得总能给他带来安然,对获得的预期也能给他带来安然,这个获得,不仅是局限于外部的东西,也包括内部的心理状态,例如,他只要获得现实的某种心情,就是满足的,因此,他会寻求制造这个结果的技术,以此,他维持了一个稳定的工况。也正是因此,他的问题会出现在,他“无论如何”都无法获得的恶劣情形下。
信仰的提升
信仰,还可以有更高级的表达形式。
那就是经由修行而提升信仰的品质。
获得进境的修行者,其信仰是相同路途上最强大的,并且由信仰而获致的安然,已经由普通的心理状态,稳固化为一种内在的气质,直至生理权能。
新评论
12 years 51 weeks ago
12 years 51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47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