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人群必需信仰?

信仰,是任何一个人群都必需要有的。这是一个客观现象。
问题是,如果一个人群的信仰非常弱,会导致什么结果?是否会以某种教训的方式,令该人群不得不增加信仰的强度?
为了恰当地考虑此一系列问题,首先约定一下,信仰是什么。
信仰,粗略地在形式的层面上说,几乎就等于承认绝对性。

信仰的必要性是根植于人的生理体的。
那就是:作为这个冷漠宇宙中的时刻面临种种严酷对待的孤儿,人类的生理体需要有一个终极的解决方案,对每一个个体而言都可以称为终极的解决方案,就是他能极尽其力,调节其生理状态至一种安然,这种安然对应到其意识领域,就是信仰:至少有一个绝对性的东西给他一个肯定的答案。

当然,从这种普遍的生理心理层面的状态,要外现为我们于世间于历史所见到形形色色的信仰,尚需细看,才能发现这一系表象与根底的构造物。先歇住,回头看LEE所提出的:

“何以人群必需信仰”应与“理性,应该是我们的精神基础”合参。

确然,在了解了信仰的本质之后,我们就可以马上看到:信仰与理性正是一体一用之范畴,世间加诸其上的种种冲突与困惑霍然消散。
做一个粗浅的比方:信仰,赋定的是一架机器的工作状态,诸如,发动机工况良好,加满了油,传动系统润滑良好...;而理性,赋定的是这架机器的工作能力,诸如,它能以10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行驶,能在水中浮渡,能在沼泽地悬空飞行...等等。
会有人反驳,我没有信仰,我的状态也很好啊!
其实,如果理解到信仰的生理心理本质,就会知道,没有人是完全没有信仰的,就好像,任何一台机车,都有个工况在那里,只是有一个相对于它面临的处境与任务,工况的优劣问题。一架工况极差的机车,如果只需要它在住宅小区溜一个圈,诚然是不会出现任何问题的,但要它跑一趟拉萨,就肯定会出问题。
所以,世间之所谓缺乏信仰,主要是两种情形:一种是他否弃了世间一般表象的信仰,而自有其特定的私有的信仰,其效果是一致;一种是他的信仰状态比较弱和混乱,只是在特定艰难处境下,才会凸显其信仰缺失问题。

作为信仰的宗教

信仰的表象,其大宗者,即所谓宗教。
这一局势的形成很自然地符合人类之认知演化境态。
最初,任何一个无法看到直接原因的现象,我们都选择采用一个心理设定的答案,这个答案往往是类似人类最熟悉的对象,人自身。
打雷了,为什么会打雷?因为有雷神,那个雷神也有喜怒哀乐,象人;
下雨了,为什么会下雨?因为有龙王,那个龙王爷有喜怒哀乐,象人;
...
原始的宗教就是给日常人们最关心但是又看不到直接答案的难题,提供一系列的答案,那就是神话的来由。
后来发达的宗教,则是后来的认知思维能力突出者,整理和抽象人类提供这种答案的既有经验,而构造的系统性故事与道理。
给出了答案,人类也就能安心了,也就不至于因受困于难题而难以做出适当的有利于生存的反应了。

无神论者的信仰

信仰的表现,也不仅仅只有宗教。
有无神论者,其信仰的是一些个抽象范畴,那些抽象范畴,就是其用来作为终极答案之用的。
而实际上,各个宗教里面,都有些改良者,也选择了把具象宗教角色抽象化为一些范畴,与上述无神论者异曲同工。

世俗信仰

有世俗生活者,并无任何特定的一般的信仰,而选择现实获得的策略,实际上他是简化了其获取心理安然的策略,在这个策略里面,有意忽略了很多问题,因为那些问题不构成其日常生活的现实妨碍,而他也无意站在人群之他者的现实层面来考虑问题,他只需要站在他自己个人的现实层面,来选择其生存策略。那么,他信仰的是什么呢?他信仰的是获得。获得总能给他带来安然,对获得的预期也能给他带来安然,这个获得,不仅是局限于外部的东西,也包括内部的心理状态,例如,他只要获得现实的某种心情,就是满足的,因此,他会寻求制造这个结果的技术,以此,他维持了一个稳定的工况。也正是因此,他的问题会出现在,他“无论如何”都无法获得的恶劣情形下。

信仰的提升

信仰,还可以有更高级的表达形式。
那就是经由修行而提升信仰的品质。
获得进境的修行者,其信仰是相同路途上最强大的,并且由信仰而获致的安然,已经由普通的心理状态,稳固化为一种内在的气质,直至生理权能。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