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清晰的概念?

怎样令概念愈加清晰?这个问题只有被放置到人类认知演进的框架里头,才是有意义的。因为,只有在这样一个演进的大背景里面,我们的认知现象才能呈现井然有序的结构。然后,这个结构才是令我们满意的更清晰的图景。

粗略地说一下。
人类认知演进(不管是在人类种群进化的意义上,还是在个体发育的意义上)的第一阶段,是(狭义)现象的指称,所谓象。
在这个阶段所获得的概念,都只是直接感知的标记。例如,太阳,筷子,树,饭,...这类概念,正因为是指向直接感知的对象,所以你也可以认为它们是清晰的概念:在传播与交流时基本不会产生误解。

第二阶段,是对关系的指称。
这个阶段所获得的概念,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开始认识到对象之间所产生的关联现象之后,而出现的。例如,表弟:是我妈妈的姊妹的儿子,这里就有一系列的关系在里面;
蒸:液体变为气体;
天子:拥有天授权力者;
...
这个阶段的概念,要得到清晰,也不算困难,只需要你给出它表达的是哪些对象之间的什么关系,也就是对应着一系列的事件,只要对这一系列事件的观察是一致的,那么对这类概念的认知,也就基本一致了。

第三阶段,是抽象的结果。
抽象概念,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属于普遍性知识,是人类智慧发展,或者说认知演进上非常重大的成就。
抽象概念有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抽象是具有层次的。也就是说,抽象本身,其实是一种认知动作,它本身是可以无限制演进的。甚至,当人类的思维能力发展到今天,抽象的演进,已经基本上成为我们认知演进的主要场景。
那么,如何令抽象概念更加清晰,就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了,如果抽象本身是一个可演进的物体的话。

举个例:

《荀子.宥坐》 写:三尺之岸而虚车不能登也,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

哪怕是只有三尺高的陡坎,空载的车辆也翻不上去;哪怕是百仞高的山峰,载重的车辆也可以拉上去。为何?坡缓行长而已。
显然,荀子在解释这个现象时,还不如现代的初中生,他直观到了这里面有问题:同样是把重物提到一定高度,何以竖直上升远比循坡而上要困难?他在这句话里面给出的答案,其实,只是一个描述,慢慢爬坡。
致命的地方就在于,荀子在这里没有获得抽象的概念:力,功。
2 千年之下,也许我们看着荀子会觉得心里着急:同样是把车辆弄到高处,这样一个结果,如果定义为一个抽象的功(或任何其他什么名称),那么,为了达到这个功的结果,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从这个不同的方法里面,我们慢慢能够体会到功的内涵:与我们用的力成正比,也与我们用力的距离成正比。然后再数学表示出来,就能够得到现代的功的概念。
唉,多可惜啊!
问题是,为什么荀子没有走出这个抽象的一步?

继续举例:
商群,是群论非常关键的概念,或者进一步延伸地说,取商,是代数里面非常关键的概念。这个概念其实在没有代数学的场合,也是非常重要的,但,只有比较聪明的人,才会使用这一种思维方法,也就是我们日常里头的,换一个方法来划分对象,常常能够呈现出新的结构。
那么,就可以问,商的概念,如何做到一步一步地更加清晰化呢?
第一步,是量度里面的直观概念:张开大拇指和食指,去量度桌子边长,就是桌子边长除以你的大拇指头到食指头间距长度的意思。这个商的概念,直接导致了有理数的概念、阿基米德公理、碾转相除法、与无理数的发现。
第二部,是进一步把单位的概念加以抽象,得到等价类概念的出现,顺理成章,就是集合的商的概念。
显然,这个抽象的进程,是最初发现除法的人没法想象的。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