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反馈,所以不知道我上面说清楚了“何以立志如此重要?以及立志意味若何?”这两个问题没有。。
概括一下,能立志,说明你在人的本质意义(生发)上你是自由的,因此具有基本的重要性。立志意味着你如何选择的问题。武学之所以立志为先,乃在于唯有我们的此一权能,可以带领我们超越被庸常禁锢的肉体。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了,我们心志上的惰性,就是我们对于自由的弃权。
(其实一般我们日常所称的自由,并非我们本性上需求的自由。)
感知上我们常常画地为牢呢,是心志惰性的一个必然结果。
【例】
1,你是否想到过自己每当走路时,一般都是什么感觉?你是否有过试图自行变更那个感觉的意图呢?很少或者没有过吧~那就是一种感知上的画地为牢。当然,当你行走在目不暇给的山阴道上深感步履轻盈,那不算,因为那不是你自行变更的结果,回到柏油高速上,你又没有那个感觉了。
2,假设你的日常工作姿态就是坐姿,你是否想过这个坐姿时,自我的状态可否自行予以变更呢?当然,当你获知大成就而大伸懒腰时,那也不算,因为...。
3,当你洗漱完毕上床睡觉时,你整个是什么状态?脑子里在想什么?身体是什么感觉?你是否想过这个程序及其状态都是可以自行予以变更的呢?
。。。可以举的例子太多,如果我在你身边看着,几乎每隔5分钟,都可以摘出来作为一个例子,告诉你,你现在是如何在感知上画地为牢的。
在前面我不知道是否足够地说服大家没?武学,实在是我们每个人安身立命之学,你没有任何缘由不入此修途。
你可能会问,(乎乎,没有人问,我只好悬拟一个看到这个的人在问 )如何入手呢?
鉴于武学的基本法门,乃是由身体与心意的运作,来锻造你的性命、你的精神,所以,所谓身体与心意的运作,是怎么操作的呢?
怎么开始?你先看完我这段话,然后站起身来,迈出一步,慢着,再收回来,重新迈出这一步,慢着,再收回来,再重新迈出这一步...每一次,都体会一下:你的身形是平正的吗?你的四肢关节是柔软的吗?你的心意是安宁的吗?你的气象又是怎样的呢?豪迈?轻盈?灵动?雄健?尖厉?厚朴?温润?渊虚?...你想得到多少词汇,就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尝试。而这,只需要你迈一步。
武学的基本法门,就在这一步之中。
当然,这一步之中要有如此多的领悟,实在是太难,那你就多走一些步,走到你逐渐有一星半点的感觉。
当然,完全只是一个走的身形动作里面要有如此多的领悟,仍然是太难,那你就要有更多的身形动作,任何你想得到的,都行!逐渐你才开始有一星半点的感觉。
什么身形动作呢?刚开始你仍然会有迷惑。走路谁都会走,但要怎么走才能获得至少是新的某种感觉呢?
武学,就是精神的实现。
这个世界上存在种种的精神现象:思想、观念、哲学、精神境界、等等,一大堆美好的词儿,都是。
对于那些美好的词儿,无数人扯了无数年,因为,都是嘴头纸头上吵来吵去,没一个统一的定见。
为什么呢?因为所有那些,都还只是精神中途的相状,都还多少具有虚拟的成分,以至于你自己都有可能常常质疑自己的某一精神成分,是否可靠:
我的这个那个思想可靠吗?
我的这个那个观念可靠吗?
我的这个那个。。。
所以,我们全部的精神,都需要最终走向一个“实现”。
所谓实现,就是让大脑中的东西呈现于实际的物体。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实际的物体,就是我们这个生命体。
所以,所谓精神,要实现,那就得落实并充盈到自己的生命体中来。
这个结论,也曾经受到过很多的争议。
例如有句老话,就指摘佛家修性不修命,而某些道家呢,又修命不修性,所以呢,这个指摘的目的,就是要标举性命双修的最高要求。
在这个争论里面,佛家估计是最不高兴的,因为我们的生命,被看作臭皮囊,费心修它干嘛?
有些修行家呢,又强调生命是本源,身体状态低沉的话,我们的心性自然也无法清澈。
诸如此类观点,其实都有其可取之处,只是,这类争论,往往只是各说各话,根本不是争锋相对的。
为什么说只是各说各话呢?
我们的生命体,是可以被看作臭皮囊的,但,那只是在“可弃”的义度上,也就是我在“不作为是入道之门”里面所讨论过的主题:我们先要做到可弃之,而后,才能做到可取之。
所以,佛家的重点,是在前提上,是在门槛上。过了这道门槛,我们就得来考虑,怎么用好“可取之”这个权能。
还会有问题。
似乎照我上面的说法,思想或精神,入于精微,难道还不够?真正精微的思想或精神,又怎么可能都落实到生命体呢?
请容我往后再答此题,因为,这正是武学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之一。
举个例子。
我们常常说,天地人,人在此宇宙是何等之尊贵,足以与天地齐。
这就是一种思想,或者说一个观念。
那么这么一个观念,是不是我们充满自豪地说出来,写出来,就了事呢?
当然,有人会说,不止如此啊,我们还可以把这个观念贯彻到很多的思考和观察中去啊。
是的,你可以说,那都算是观念的实现。
但,武学所谓的实现,是一直落实到你此刻身心的,而不仅仅是一大系论说。
此刻,你如果做到了身心尽你所能的和谐与美妙,那么,你就实现了你的一种存在,这种存在就是宇宙的一个新生物。也许,别人早做到过,但是,对于你这个个体,绝对是对于你而言的,新生物。
这个和谐的存在,它必然是对应着宇宙的某种东西,越是高阶,越是容易令你获得这个对应的启示,和益处。
那么,什么才称得上是你尽可能的和谐美妙状态呢?
如果你此刻身体略有小恙,感冒之类,可能你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到某个事情上面,可能你甚至有些灰心,觉得自己这个臭皮囊有些凋敝,等等。这显然就不是你所能够达致的最好状态,这种状态下,你能够指望自己拥有深刻的思想和敏锐的认知能力吗?
如果你此刻有些疲劳,做事做累了,特别想放松或休闲,那么你肯定不会去做狙击手的事情,那太望而生畏了。这显然也不是你所能够达致的最好状态,因为你的整个身心能力都低下,都希望依靠自然的恢复过程,而重新提升。
如果你此刻有点麻木,很多东西都看不进去,很多事物都变得遥远。那么你也只能等待,等待自己的敏锐性重新降临。
。。。
所有这些状态,正是武学所试图予以救赎的对象。
为什么在中国会有武学这么一个东西成立?因为中国之武学属于黄老道家的范畴。
可堪仿佛的是印度的瑜伽,实际上,不论是佛家还是更古老的奥义书时代,瑜伽都被收摄入精神修持的范畴。
但是,若论内涵之充盈,与权能之完备,还是武学卓然优胜。
还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少林武术源自达摩,然后少林武术又成为中国武术的源头。
其实这只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炒作。
历史上达摩这个人真相如何先不说,现在明确被认为属于少林武术的内容里面,其实五花八门大量地源自民间,反应了历史上少林寺因为各种因缘际会而成为大量民间武术种类的汇集地的经历。所以,与其说天下武林出少林,不如说,天下武林汇少林。
即使如此,也还有大量的武术门派从未与少林沾边。
精神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人的权能,武学正是从权能的生理基础处着手,进行自觉训练。
这么说起来简单,但,其中诸多环节,还是非常复杂,难以一蹴而就的。
下面按照演进的顺序,略加描述,如何武学成为精神修为进境的必须,而武学又是如何直接从事于精神之实现的。
新评论
12 years 51 weeks ago
12 years 51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26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46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