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道理,理(理性)是属于理解的范畴,道则已超越于理解的范畴。我们由理而可入道,道者,由理解而进入体证的范畴。
体证,是人的一种最特别的认知情态,甚至已经不止是认知情态,而迈入一种生存情态。正因此,道不可言,所能言者非道,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本来就是这么回事,最简单,我说一个词,“ 桌子”,这个词就等于我现在倚附着的这个东西?显然不是,我再怎么详尽描述,都仍其为,词是词,物是物。
而道,则甚于此,是人的精神实在化形式,用董说在《西游补》里面所做的形象描述,叫“琢空而现”,陆机在文赋里面也描述过这种情态。
顺便推荐一下写《西游补》的董说,是个明清之际的天才,不到20岁写的《西游补》,很悟些道理,更是充溢才情。
另外,道之此一属性,常被人纳入神秘主义之范畴,而遭人诟病。其实是误解,因为,道这个东西,在汉语的指称下,本身就是一个最高抽象实在物,是人可籍由自身实践而体证之实在物,如果以现代科学的标准来要求,有人会说,既然是实在物,那么可有什么消息,来自道而被我们测量到呢?这一质疑很好回答,简单的不说,凡是复杂深奥之事物,皆是道之用,可从中探得消息。
不过这种说法,还是会遭到反对,认为把全部的未知都归结为一个未知的总体,并没有增加新知。其实不然,我们认定一种存在,并从各种情景中去感知其属性,更重要的是,这种感知能影响,甚至逐渐主导作为认知主体的自我,使得这个自我具有凛乎异常的感知与权能,这就是道的体证,这就是精神的实在化。
如果单纯从外部来描述,有人称之为神秘经验,但若是从经验感受者来描述,就无神秘可言了。这是很简单的一个认知法则。
最后感概一句,我们在这里讨论一万年的道理,如果不能带来每日至少1小时的入静,那也还是触摸不了道。
新评论
13 years 2 days ago
13 years 2 days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47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