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与心的关系.2

过去的全部经验告诉我们,越是高妙的心,越能驾驭这身。
一种奇妙的关系:远行的心,似乎距离身越来越远,其实,是越来越近。这是一个可靠的结论。

何故?
让我们回到那个经典的问题:自我,或者说心,在哪里?
楞严经正是以这个问题作为入道之门的。这里,我们不妨也来做一个讨论。
按照现代生理学的看法,自我,无非只是一种意识,属于大脑以及相关神经系统的功能表现。那么,是否就可以说,心,在躯体内部呢?
好,假设这个结论是正确的,我们做一个残忍的理想实验,就是把一个新生儿放置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面,只靠一根输送营养的管子,保证其不至于饿死,不考虑任何疾病的可能性,也就是保证他能活下来,但不许可他获得任何一点来自躯体外部的东西:感知,信息,交互行为,。。。
请问,这样一个人,具有自我吗?
如果说,自我,就是在躯体内部,那么他理应,即使没有任何外部交互过程,也保有自我的。
现代生理学可能会辩解道:人是需要一个发育过程的,并不是说出生就具备了完善的自我的,还需要从新生儿开始,不断通过和外部的交互过程,而获得各个方面的发育。
所以,即使是现代生理学,也还是承认了,自我,心,必须经由个体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才能成立。而并不是说,给出一个大脑,及其神经系统,然后再配属上相关生命支持系统,例如,供应血液营养的系统,进行机械包装的系统,传输外部信息的系统,等等。然后,这样一个得到保障的大脑,就可以具有自我。不可能的。

那么,自我,是不是存在于外部世界,存在于躯体之外呢?
站在一个实证的角度,这是一个明显不成立的结论,因为一个缺乏大脑的人,显然基本的生命都不足以成立。大量的大脑损伤,也明显导致个体意识与精神功能的缺陷与干扰,因此,一般我们都承认,没有这个大脑,意识就没法存在,除非,我们先验假定一些超自然的前提。那就是属于我们现在基于实证的讨论话题之内了。

那么,按照我们思维的逻辑,不是在外面,也不是在里面,那就只剩下一个可能,在中间。

是的,权且,我们保有此一答案,自我,只是存在于一个人,与其外部世界的交互界面上。
这是一个经过适当抽象的叙述。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经过适当抽象的叙述呢?
因为所谓个体与外部的交互界面,并不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外部皮肤以及外部器官构成的面,不是这个空间可以定位的面。
这个交互界面,最基本的要素,是行为。
我们的每一个呼吸,是行为;
我们睁开眼一看,天亮了,这个念头一起,是行为;
听到身后喇叭一响,要避让,这个念头一起,是行为;
饿了渴了,得弄点吃的喝的,是行为;
要赶上前面那个人,都走快些,是行为;
。。。
所谓自我,正是体现在这每时每刻的行为之中。
我们的每一个行为,总是由自己的身体提供支持,支持你迈出一步,支持你拿到什么,支持你想到什么,支持你所有这些得以遂行的生命本身。
但是,你的行为,一般都是向外。
现在,你给我坐着不动,然后你命令你自己的心跳加快一倍。
你做得到吗?做不到,除非你外面去狂跑一圈,或者其他什么法子。
这就是说,我们没法像随意做到自己伸手握手那样,随意支配自己躯体内部的部分,只能通过一些特定的外部行为,因为我们知道那些行为能够导致某些内部后果,从而间接影响自己躯体内部。
这就是人类一切所谓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
当然,现代外科学的发展,则是试图对躯体内部贯彻以外部行为:哪个内脏坏了,直接切掉坏的部分,或者换一个他人的。只是,即使如此,还是得依赖躯体自身的一些规则:被切掉的内脏剩余部分具有代偿能力,使得残留部分也能行使相关功能;换进去他人的,躯体得有适应能力,否则会排异。即使使用蛮横的药物,抑制排异本能,结果常常就是,让剩余的生命,消耗在混乱与自残过程中。

所以,现代医学,是下下策。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可能的上上策:籍由身心关系,来发展躯体的智慧。

这个世间我们觉得是相互冲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由于我们不能同时站在各自的立场,来加以理解。
现代生理学,和中国传统医学,对于生命的理解,就是处于这样一种冲突状态。

一种立场:
人的构造,大体就是外表一层壳,这层壳主要由肌肉和骨骼撑起来,履行行为功能。
这层壳的里头呢,是内脏,包括大脑,则履行生命的其他功能,使得这么一个个体,足以在世间,以具有行为能力的状态而存在着。
显然,在这个立场下的景观里,四肢加外壳,还有感官,尽管是人与外部世界的交互界面,但是处于从属地位。确实,一个人可以断掉四肢,而很好地存活,但其躯体内部的任何一个器官,一个都不能没有。
然后进一步,人体从内向外,以皮肤为界,是相对外部世界的一个独立系统,正是基于此一角度,我们才可以说“人与外部世界”,才有这样一种分别,才有我们语言里面常用的这类词汇构词法,“内在”、“心里”、“外界”、“身外”。。。

另一种立场:
首 先,“人与外部世界”的分界,并不如上一种立场那样鲜明。人的躯体每一个部分都具有各种属性,按照某种属性,躯体的某一部分,是直接和自然界其他某一类事 物是同体同质的。借用数学词汇,这就好像采用另一种等价类关系,来对事物进行划分,或者说,另一种分类法:上一个图景里,人的肝脾属于人的一部分,土木则 属于自然界的东西;在此图景里面呢,肝属木,脾属土,也就是肝和木在某种属性上是一致的,脾和土在某种属性上也是一致的。
这就是中医里面阴阳寒热湿燥等范畴的起源,也就是中医本草学说的根基:为什么不同药性的药物,加以配伍,能够治疗某病?就是因为药性与躯体脏器状态的生克配合。
这也就是传统修行理论里面气脉经络运行方法的理论基础:为什么脉有阴阳,周行炼气,即可内实五脏,外润肤腠。就是因为五脏六腑都有五行六运的自然属性。
进一步,在这种立场的图景里,人体的四肢与那层外壳,绝不仅仅是承担运动技能的外壳,而是布满井穴和经脉,籍由导引与针灸,完全可以直接调整五脏六腑的状态。

其实,只要我们认为这两种立场都是合理的,就找得到办法,得到一个更深刻的图景:
仍然保留个体与外界的交互界面,因为,我们的一切思维、意识、观念...无不被限定于此界面上,本质上无从超越此界面。
然后,对于这个个体而言,这个界面把整个宇宙分成两个部分:内部,和外部。
所谓内部,就是构成该个体的物理成分,内脏、大脑、感官、运动系统...
所谓外部,就是整个宇宙的实在,除了上述内部。
那么交互界面呢,只存在于内外的交互作用中。
如此一来,我们就会发现,所谓“自我”,其实正是整个外部作用于内部的结果!而所谓内部,单独来看,只是一些物理器具的构作,本身并不具有任何意义。
这就是这个图景最核心的秘密。

在这个图景里面,上述相冲突的两个图景,分别有其意义,也分别具有其有效性,两者之间的冲突,也消弭于无形。
聊做一画示意此图景:
图片
身与心的关系,还有一个我更喜欢的道家的说法,就是,天与人的关系,所谓天人之际的问题。
用这个说法,图景就更清晰了:我这个人,生于天,活于天,归于天。
生于天:
我怎么来的?物理上,我的所有组成,一开始是来自父母,身上每一个细胞都是母亲身上那颗受精卵的分裂后代。
后来的发育,物理上,是因为我不断进食,天地之间的种种食物,同化于己;精神上,则来自我们的传统和环境,加以自己的转化。
且慢,这个“自己”是什么?说到底了,我知道,这个“自己”,无非只是对“天”的顺化。这个“自己”里面非顺化的东西呢,观念也好,观念的某种倾向也好,意念也好,思维也好,只要是非顺化的东西,本质上只是空幻泡沫,无效行为。
所以,这个“自己的转化”,说白了,就是对“天”的顺化过程,顺着它的本体,感受、表达、验证...
你看,我们真的没有自己,一切皆是它的构作。

但愿你没有把上面这句话理解为,我们躺着就行了,反正都是它在做。那好,你躺着死去吧,那就是它对你这一设想的设计。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