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截了当讲楞严.3

既然不是在里面,一般人的思維就是,莫非在外面?

阿難:我聞如來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實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燈光然於室中,是燈必能先照室內,從其室門,後及庭際。一切眾生,不見身中,獨見身外。亦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義必明,將無所惑,同佛了義,得無妄耶!

阿難果然有急智,一考慮到我心可能在外面,就立刻心生一比喻,以只能照見外面,故而心在外面,作為其推理。

人類的思維,就是如此惰性!除了“莫非在外面”這一個可能性之外,難道就沒有其他可能性了?最應該被檢查到的可能性,是我做如此思維的前提!我認為可能在里,可能在外,如此思維的前提是什么?人類的思維,就是如此懶惰于在某個被設定范疇里游走。

而一旦我們學會跳躍,就會意識到,需要首先問自己,自我,是具有空間屬性的嗎?因為,所謂里外,畢竟只是從屬于空間的概念啊。

賦予精神的范疇,以物質世界的屬性,是缺乏對于精神證悟者的思維常態,這一大類常態之中,賦予自我以空間屬性,只是一個小小病例,佛正是從這個小例子出發,尋求眾生開始證悟的可能性。

佛: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不?

阿難: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諸比丘,軀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眾飽。

佛: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則心所知,身不能覺;覺在身際,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羅綿手,汝眼見時,心分別不?

身心相外,更加難以自圓其說若此。

又若阿難以現代 生理學學生的觀點來看,身心必不相外也。心有感知身內之途,若本體感知、身意、觸、痛、癢、...,然自我之生理圖像,僅止于此;又有自我之心理圖像,若 我、貪、嗔、癡、迷、...,亦僅止于此。心,能感知凡此諸種事物,獨難感知內在自我者,否則,何以常見人苦惱于“我是誰”之類的問題呢?顯見此心非內在 自我之心,接外物塵起之心也。此心既輕易感惑于外物,焉能清澈知內?此一義也,或可借以轉換“心在外或在內”之物理問題。

阿難:如是,世尊。

佛: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

阿難:世尊,如佛所言,不見內故不居身內;身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處。

非內亦非外,究竟何處?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