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天真.第一

人之為物,焉非天真?然天行常健,其视常人又何异于猪狗?故天真者,天地之主体也,若人欲居之,離棄一切习性,而后或始入。
然則上古必皆天真耶?非也,以上古意識粗樸而測度其易而已。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狥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問于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狥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这一段对于黄帝的叙述,承袭自《大戴礼.五帝德第六十二》孔子之言。
唯素问为“登天”,它书皆为“聪明”。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狥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这一段文字应该是整理者以陈言附加窜入的。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 ,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借“上古之人”,来叙述生活基本规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形与神俱。
阴阳、术数,皆是纯客观界事物,随顺客观,是黄老道家之核心观念。
但,问题在于,人,如何才能知道?如何才是随顺客观?答案之一是,形与神俱。
形与神俱,是一个极度抽象的描述,因为形与神,都是极度抽象的范畴,但是,这种抽象,绝对不是来自思辨,而是来自修证,也因此,内经遵循道家的理论,来指导实证的疾病治疗,是自然的,而又骇然的,对于现代人来说。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一段对于生命规范的叙述,是从圣人教育大众的角度而言的,指出的是人在平常境地下,可行的规范,因此与最后面分别描述的真人、至人、圣人、贤人,是有差别的。
但是,即使是针对常人境地,内经也采用了鲜明的道家语言,而这种语言,我们一定要体认到,是源于修证的描述,而绝对不是任何人的日常经验。
例如,恬憺虚无,何以会接着产生真气从之的效果?精神内受,精神又何以内受?这都远超我们的日常经验。

人之常态规范如此,那么其生命机理,在常态上是怎样的呢?下面就叙述此一问题。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 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 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髮始白。 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普通女性一生的生命周期,在各个阶段,以诸脉的特征,来标识身体状况。任脉、太冲脉、阳明脉、三阳(太阳、阳明、少阳)脉,具有足够显著的标志性特征。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 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 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 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 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 八八則齒髮去。 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 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 而無子耳。

普通男性则主要以五脏的状态,来标志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何以对男性与女性,采用不同的标志角度?并不是男性就不能用诸脉状态来标志,只是彰显存在不同的标志角度而已。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 而腎氣有餘也。此雖有子,男子不過盡八八,女子不過盡七七, 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歲,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以生育的角度,叙述异乎常人者。
然而,如果以更一般的修行境地角度,则还存在更多的异乎常人者,这就是在春秋战国古籍之中已分别有明确定义的:真人、至人、圣人、贤人。
这四种人,顺序指向四种不同的境界,正是道家的终极指向之所在。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

真人,是最高境地者。
为何是最高境地?因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正如《阴符经》所谓“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是道家的终极目标。
注意,世间另有宗教,是以“与天地万物同体合一”为终极目标,道家则与之鲜明不同:在道家看来,人,是此宇宙之前锋,而不是此宇宙既有规范下的制品。
提挈天地,把握阴阳是内在理则,进一步,内经叙述了真人的生命体征: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这个描述,就只能是来自修证了。可证,而不可说。

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陰陽,調于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遠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于真人。

次之,为至人。
不同于真人的“把握阴阳”,至人为“和于阴阳”,这就是差别。
其生命体征,则是“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其感知与行为,已达到极点。

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于世俗之間, 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于世,被服章,舉不欲觀于俗,外不勞形於事, 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次之,为圣人。
圣人的观念,就是一般比较熟悉的了:其生活在世俗众人之间,但以其内在神圣,而超乎众人。

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 將從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次之,为贤人。
贤者,则是众人中之卓越者,善尽知识,修行法则,遵从道理,合同于道者。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