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志的生灭,不管怎么强调其重要性,都不为过。
一般我们所能够遇到的最艰难困苦的问题,正是,心志,生不起来。
一般最令我们激动奋发的事情,就是,心志勃然而生。
然而,心志,常常都是,生,而后,灭;每一次生,都需要足够的等待,甚至,陷入等不到的绝望。
所以,我们承认,心志,是我们修行最困难的课程之一。
所以,我们需要集中智慧,来看清楚,何以心志有生灭。
先看灭。
最常见的灭的场景,就是日常生活。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日常生活简直就是一个无边的泥沼,千千万万生灵千千万万的心志勃发后,咕嘟冒个泡,攸然寂灭。
中国古老的舜帝传给禹帝的一个遗教: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就是要他每时每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为何?就是因为圣人深知,应对日常,唯有如此,才能不堕入心志生灭无常之困苦。
日常何以如此?
假设心志可以比喻为一头强悍的大象,那么这头大象,其实很容易被一只蚂蚁突然吃掉。而所谓日常,就是一堆蚂蚁。
那一只只蚂蚁,就是我们日常里面密密麻麻堆积的小念头,及其背后的享受,也被人称为“习惯”。
每一只蚂蚁,单独拿出来观赏,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是自然的,无害的,合宜的。
因为,几乎每一只蚂蚁,都是我们过往生命里面,沉积下来的合理而有用的反应。
这些小念头,常常是以联想的形式,勾连在一起,一旦起个头,就绵绵不绝,席卷而来,瞬间肢解吞噬掉,最庞大的大象。
联想,是人类的基本功能:端起一个茶杯喝茶,你会联想到这个杯子该洗洗了,然后联想到某次洗杯子遇到的某某,...不出10秒钟,你就已经从喝茶解渴处,飘飞到了10万里以外了。
人类放弃自己的联想功能,是不可想象的,必然会导致人的行为能力的极大受损。
但是,人类面临的问题是,在生理体制上,承受着西西弗斯的惩罚:我们总是更习惯于生存于过去的习惯中,对于新生的高等能力,则难以构成新的习惯。
过去的习惯,就是过去生命成长过程中,成型的一些有用机制,例如情绪、好恶、性情、兴趣、...
新生的高等能力呢,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心志,新的志向,新的气象,新的领悟,...常常是更高等的精神能力,不然,怎么会被称为人的进步呢?人们修行的指标,不就是要获得这些吗?
人类精神进步的逻辑进程,是一旦新生高等的权能,必须以此权能,驾驭相对其低下的权能,否则,该新生之物,又有何生长的意义呢?
我们生理体制上所承受的西西弗斯的惩罚,就是,我们的日常,当然是过去积累着的权能在起作用,新生的高等权能,要全面驾驭这一地鸡毛,是“新生”之外,更艰苦的一项工作。
如何驾驭?是另一桩深密的智慧事业,此处不谈,先讨论完心志的生灭相状。
表面看,这里有一矛盾:新生的心志,勃发盎然,必然是给人带来美好感受,必然是人所乐享的,何以常常悄然消失?反倒是日常庸凡,是你沉湎最多的场景。
无 它,我们普遍的生理-精神体制,就是一盘沙子。每一粒沙子,就是我们的一个个小小动机与行为。沙子与沙子之间,并没有太强的协同。我们偶尔冒出的心志、领 悟、气象...,就是这盘沙子中,偶尔会出现的金粒。问题就出在,即使这里那里偶尔冒出几颗金粒,并没有太大地影响其他地方的沙粒,仍其为沙粒,仍其为沙 粒的秉性。所以,刚才你可能还奋发要如何如何,现在这会儿你觉得饿了,要弄点好吃的,于是开始盘算吃什么好...这一模式,正是反映了,这一盘沙子,缺乏 整体性。而所谓“时间使人沉沦”,无非就是悲叹于这沙海的浩瀚。
这一实景,看清楚了,答案也就不难得到了: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心志的生发,仅仅是一个开头,更重要的事业,是如何以此心志,倾注到整个沙海,使其,使我,成为一个整体。
心志的灭,还有一个场景,就是受到打击,遭遇挫折。
那就只有一个原因:你的心志,不纯净。
最常见的心志污秽,是成就心。等而下之者,是功心、名心、利心、...就不用谈了。
这里只说成就心。
成就心何以是污秽呢?寻求成就,有何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单纯的逻辑错误。
何谓成就?任何人都能回答此问题,那就是给出一个描述:于我而言,如此如此,即是成就。
所以,成就,只是一个 被人描述 的 结果,而且,还是你未获得的结果。如果你描述的是你已有的,那是更为庸凡不堪的心理现象,此处不论。
那么,一项未来的被人描述的结果,怎么能够实现为你此刻心志的实况呢?
如果你没看懂我上面的诘问,请盯住其中的黑体词汇,多想一想。
这就是一个简单的逻辑问题,一个类似于2个梨子不等于3个舌头的逻辑问题。
“成就”的两个重点:
未来的结果,不是此刻的实现,而是虚构置着的对象;
被人描述的,不能成立为你主观自我的对象--若果实现,我就是它,我称之为成就?
而心志的要点呢?则是对自我实况的驾驭:你振奋起来了,就是因为你被你的心志驾驭着,在改变整个身心状态。
心志,无法有半点虚置:你沮丧地躺着,高喊一万遍的“起来、起来、起来...”,是心志吗?
成就心,心志,一个虚,一个实,两者风马牛不相及。
如果说,以成就心替代心志,首先只是犯了一个逻辑错误,其后,尚有更严重的后果,是毒害其精神权能,最终,如果不能迷途知返,必堕入成就的彻底空虚。
再说生。
心志,本质上,其实就是自我最高等的部分,对相对其低下部分的驾驭。这一驾驭的权能,就表现为我们平常所谓的心志,或信心,或气象,或意志,...还有其他一些称呼,不胜枚举,都是同一个意思,只是使用它们时,有不同的倾向。
既然是驾驭的权能,何以有生?
这是一个值得奇怪的问题,因为,问:为何一辆汽车会新生一个驾驶室呢?就很奇怪。汽车出厂时,就应该有驾驶室的。
遗憾的是,人类出厂时,并不具备稳定而精良的驾驶室,那需要他在漫漫人生路上,自行装备。没办法,我们的进化目前只到这个地步。
所以,才有“心志之生”这一场景。
生,是相对于灭的。
灭的典型场景,是日常生活,那么它也必然是,生的典型场景。
感谢文化的积累,使得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环境里面,并不缺乏大量的提示:英雄的故事、伟大的事业、智慧的成就、完美的形象,幸福的生活,...骑着仙鹤上扬州做州府老爷,不也是很常见的提示吗?
所有这些,都提示人们,有必要在除了呼吸、心跳、进食...之外,还想点什么,做点什么,...
于是,人们的种种力量和功能,都得调动起来,运行起来,才能具有有效性。
心志之生,就是在如此嘈杂的背景下,出现的。
而心志如此之生,也就注定了,其灭。
何以故?
佛家讲究因缘,任何心念,都要追溯其因缘,才好看清楚。
如果,我今天看了一场电影,深为感动,因而奋起立志,要如此如此。这就叫因缘,这一因缘决定了,此一心志,是新生的,但本质不是属于自我的。
实际上也是,所有人应该都有如此的经验,就是任何此类攀附向慕因缘的心志,都是注定会灭的,差别只是在于,有人屡灭屡生,有人到了一定年龄,就懒得再生了。
所以,日常生活中新生的心志,都只是一些汽车厂推销员送给你的试用品驾驶室,用不了多久就会要坏的。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慢慢寻找到一个更正当的态度,来解决自己的心志问题。
对于送上门的试用品,倒也不必扭捏拒绝,把自己换到一个旁观的角度,观看自己试用的效果与机制,同时,启用自己的智慧,自制。
这是一个可以说得如此轻巧的策略,难点在于,学会有能力旁观自己,学会有能力自制自己的高等权能。这,都是修行的必修课。
还有一种生的场景。
就是深自思维,纳定心神,唯此必行。作为一个深思熟虑、多番反省之结果的,生。
这就是一般所谓的自制的大体情状。
进入此一开始自觉的阶段的人,还可以分为3个阶段:
需要外部的触动;
不需要外部的触动,但需要内在的触动;
内在的触动也不需要,一转念就可掉头而行。
一般人需要有足够的困苦积累,步步修行,才能走完这三个阶段。
但是,任务仍然没有完成,因为,即使因此因缘而生的心志,仍然可以随意走失。
何以故?
这是由心志的本质所决定的。
所以心志的真相,其实是生生不息的,是无生无灭的。有生的心志,必然有灭。
只不过,足够的修行,能够使得人,最终建立其自己牢固的最高权能,足以真实地驾驭自己的完整身心。
如此,心志,才是于起身转头间,应声而有的。
言有未尽,义有未尽,尽无可尽。

新评论
12 years 51 weeks ago
12 years 51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47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