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志与气

气,不管有没有其他语言的翻译,这个概念及其内涵,应该是非常独特的。
同时,不管是大众还是历代的修行者,对于气的理解,也存在大量的错误和偏差,要整理清楚这个概念,实在是一番巨大的工作。
我想从心志与气的关系这个角度入手,来尝试整理清楚这个范畴,似乎尚未见有人做过,但我认为甚为关键,因此不揣简陋,尝试一下。

在《心志的生灭》一文中,我说明了,何谓心志,心志的性态为何,就是如生命本身一般确凿的自我高等权能,无生无灭,是之有之,隐身而鼓,应声而现。
值此心志之在握,则气应意而显,不得不显也。
何故?
心志乃虚灵之动,其欲调度生理机制,所循津梁,气也。

气,不是实物,而是功能,而且是一有待定型的功能。
人对于此一功能,最粗浅的感性认知,是源于本体感知,人体对于身体部位的空间位置的一种感知。
在现代生理学看来,这种感知源于特定的本体感受器,但本体感受器是否具有如视觉感受器一样的特化程度,尚未有深入的研究,因为该种感知,缺乏如视觉听觉触觉一般的明确物化指标。
但,本体感知,尽管常常被初学者误认为就是气的感知,实质上只是对于气的一个提示。

真实的气,是由心志激发而显现的。
那么,何以本体感知,能够提示我们对于气的感觉呢?

人的感知,并非单纯的物化刺激,而是附带着 随后的认知,这随后的认知,包含了选择(滤波、注意)、构型(模式识别)、涵义等诸多环节,因此,我们才睡得着(入眠时选择性地忽略总是存在的噪音,但一 般总是能够对危险和叫唤有反应),才能玩得好(观赏景物时才能看到你认为美的东西,而不是路面垃圾与俏枝桃花等量齐观)。。。
本体感知亦如此,这种空间感带来的,是对自我存在的肯定,设想你现在摸一下自己的后背,如果突然发现摸了个空,你会陷入多大的恐怖 :mrgreen:
而这种自我存在感,正是处于心志的一个边缘。

其他感知,也可以直接诱导到心志,但一般人而言,条件要苛刻得多。看到春花烂漫,你可能比较容易感受自己生机盎然,但看到一辆被车祸撞瘪的汽车呢?所以,实际上,其他感知形式,常常反过来成为禁锢我们心志的枷锁。
而本体存在,常常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宁静,比较易于激发心志。

所以,本体感知所提示的气,传统上常常被称为浊气,唯有以浊气而现清气,才算是行气的开始。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