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意念、观念、认识、思想、...凡此诸种,皆限于脑内。那么,凡此诸种,与实在事物,有何作用?
体证此一问题,是修行的一大关键,一大境界,非十年以上孜孜以求的修为,不足以求证。
下面,从平凡日常入手,逐步讨论之。
与大脑内的东西相对应的,是人的行为。
于是,顺理成章的答案就是,凡此诸种,(为简便计,以后统称为意识),的作用,就是导致行为的产生和改变。
然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外面与表面的看法,何以故?
假设我认可了某一意识,例如:
1,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2,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3,嫉妒毕竟是一种卑劣下贱的情欲,因此它乃是一种属于恶魔的素质。
4,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5,我必须安静下来。
6,放松、放松、放松、...
7,不能生气,要客观看待他人。
8,对朋友不能太计较。
9,...
...
那么,如何从此一意识出发,而产生何等行为,或者如何改变行为呢?
这样一个内在角度的理解,常常是阙如的。
正因为如此,才有一个重大的命题,知行的问题,令人类有史以来都倍感困难。
所以,上述顺理成章的答案,意义甚微。我们所需要的,是从内部来寻求答案,以求解决自己的根本身心问题。
进一步,我们来看行为。
何谓行为?
我走路上时吃香蕉,把香蕉皮随手扔地上了。
过了五分钟,一个饭后散步的老头不小心踩到我扔地上的香蕉皮上,摔坏了身体。
老头被送进医院后,老头唯一的女儿赶紧请假了来陪父亲。
那个女儿是铁路关键岗位上的,因为她请假,由另一个人替班。
这个替班的人是新手,在工作中发生了点小差错。
这个点小差错。。。导致了。。。一列火车。。。
我就不编下去了。
问题是,我随手扔香蕉皮那个行为,意味着什么?
如果说,我扔香蕉皮,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反革命分子的计划,那么,我成功了。
也就是说,那就意味着,我精心地计算了香蕉皮应该扔的位置,和此后一系列精心的推算。。。这些,都属于我的意念、认识、理论、...一一都实现了。
因此,行为,我先尝试性地定义为,一个目的的实现过程。可能没有成功,但是,整个过程,都是被一个目的所驱动的。
但,问题是,我并不是反革命分子!我扔那个香蕉皮,毫无目的。
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也是我们在绝大多数处境里面的实况,一个冷笑着的事实:我们绝大部分行为,都参杂着极大比重的无目的之水份。特别是,如果你能够看到自己日常最大量的琐碎之细小行为。
比方说,你每天上班,目的很简单,工作嘛。但你肯定同意,8个小时内你全部的行为,都是以工作为目的?还有休息嘛。但你在工作间隙偷闲上网,真的是在休息?...
细细地看下去,只要你的内省逐步具备了足够的时间分辨率,看到自我在细小时间段里面所处的状态,就会赞同我前面的描述。
所以,行为本身,不必然是有目的的,或者换个等价的说法,不必然是有意义的。
所以,即使是从外面来看,由知而有行,此行,也大多数情形下,是盲目的躁动,和无意义的妄为。
再进一步,我们来看目的。
“目的”这一机能,并非人所独有,动物以欲望作为基础,也能够形成目的,从而导致其行为的规划和实施。
人呢,既然是从动物走出来的,当然也保留了这个以欲望为基础来形成目的的机制。
所以,我们日常很大一部分目的,其实,都是来自欲望的进一步加工而成。
同时,人作为精神的动物,进一步发展了超越单纯欲望的目的形成机制,即,精神性的目的,有时候甚至可以是反欲望的,这点其他动物都是绝对做不到的。例如我 们平常称为品德、道德的东西,就是常常需要反欲望的。那么,在品德、道德范畴上形成的目的,就已经是超越了欲望的形成机制。
这样一来,前面我们已经看到,行为的很大一部分,是无目的;然后有目的的行为当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属于参杂有欲望驱动形成的目的。因此,可以想见,我们的所谓行为,真正能够贯彻我们的思想观念的部分,只占有多么小的比重。

新评论
13 years 26 weeks ago
13 years 26 weeks ago
14 years 30 weeks ago
14 years 30 weeks ago
15 years 1 week ago
15 years 2 weeks ago
15 years 2 weeks ago
15 years 3 weeks ago
15 years 3 weeks ago
15 years 21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