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京!南京!》的进一步讨论-简评林思云的文章

这个林思云的文章,我认为倾向性太强,完全不是有历史学素养的人。
不仅是缺乏历史学素养,而且误导性非常强。
我个人的观点是,对于历史,在形成自己的观念之前,还是得从第一手材料入手。第二第三手材料,看看而已,不至于决定自己的观点。
林的这个文章,用大量的肯定性的缺乏论证的结论,来贯穿他的一个倾向:上海抗战是蒋介石挑起的,南京战役是日本下级军官抗命导致的,日本兵搜捕与屠杀战俘是不得已的,屠杀平民是因为高龄士兵不好管理导致的,中国人关于30万的数量是不准确的。。。
他口口声声反对政治对历史客观事实的扭曲,他自己在这么一篇小文章里面,又何尝不是用自己的政治观念,来扭曲历史呢?

说中日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分歧,主要只是在数量上,而不是在否认大屠杀上,我不知道他是故意这么说,还是无意地这么说。
记得看到过一个网友讲述这么一个故事:他公司的一个老板,是个老外,有次跟他讨论南京大屠杀这个事,说,从物理上,在那个时间内,要杀掉那么多人,是不大可能的。他开始的反应也是上火,但稍微一镇定,就回答说,那你说要杀多少人,才可以定义为大屠杀呢?30万是大屠杀,29万9999人就可以不叫大屠杀了?你不觉得现在人们讨论到底杀了多少人才叫大屠杀,是对死者的侮辱吗?那个老外顿时无言。
日本人最糟糕的地方就在这里,试图把分歧聚焦到人数上面来,还可以大做文章,说中国人历来不重视数量,最最糟糕的,居然还有上文作者林思云这样的中国人附和,这才是最最最糟糕的事情。
这里的关键在于,一个没有武装的人在你面前,不管他是百姓还是兵,你杀掉他,就是屠杀。即使苏联、美国、英国、法国、...无数个国家都这么干过,你还是屠杀!他妈的这个林思云你找到再多的理由,再多的日本兵不得不屠杀中国人的理由,也仍然是屠杀!这个混蛋,想干什么?

我个人是这么理解何以大量无武装中国士兵被杀的事情的,说实话,我还没有来得及去看第一手资料,只是从常识的角度来理解。
首先是撤退的问题,导致大量士兵来不及撤退,大部分自动放弃武装,试图逃离或者躲藏起来。少部分有继续地下抵抗并撤退的。具体这个比例多大,我不知道,所以不加叙述。
放弃武装的部分,绝大部分被后续搜捕到并杀害掉。现代人常常疑问,何以那么大量的士兵被集中处决,而没有反抗。我的理解是,主要是没有反应过来,对于大部分士兵而言,被俘不等于被杀,被俘还是主要的被看成是求生的一条路,大概没有多少人会预料到日本人的灭绝人性的大规模杀俘行为。
据萨苏所掌握的一些日本方面的回忆性史料,可以知道,南京的地下抵抗,很明显的,是在日本人开始大屠杀之后,才开始活跃起来,可以证明这个常识。

为什么我说林缺乏历史素养,因为他试图用单一的结论,来替代历史事实。
例如,上海抗战,是否在日本人无意愿的前提下,由蒋介石单方挑起的。
我承认自己没有掌握相关史料。但我只是从常识来理解:日本要侵占中国,这绝对是他的主观意志所在,至于哪个时间点走到哪一步,那只是策略安排。日本人既然在上海上了岸,就不会老实呆那里,就和他们并未老实呆在日本本岛,而不会登上亚洲大陆一样。这样一个态势下,你说是蒋介石主动挑起战争,导致日本被迫增兵,而打下上海,这不是误导放屁,是什么?

日本军队上层在打下上海之后,开始没有意愿打南京,也许是有史料依据的。和上海一样,我的理解是,这打不打南京,无非只是策略安排的差异。有人判断,一鼓作气打南京,能够乘胜追击,扩大战果;有的人认为,日军缺乏进一步的后勤支援情况下,去打中国首都,会产生难以承受的损失,不妨先扎稳上海苏州杭州这一线,南京,可以以后徐图之。
我相信,日本人的分歧,只是这个策略意义上的分歧,而不是说,中下级军官擅自行动,导致南京战役的发生。林强调中下级军官的这个方面,无非是再一次试图转移这个历史的焦点:战争,未必是有主体思想的贯彻,而是由一系列偶然事件,不由自主的陷入,这,正是日本人现在占主体的历史观。

关于毛泽东和蒋介石的抗日态度问题,我提供一则史料,就是之前我介绍过的梁漱溟的回忆录,我相信这个老头子,在80年代,是绝对说实话的人。
他讲抗战开始,全国到处笼罩着失败情绪,他到重庆,见蒋介石,因为他和蒋有点熟,也感觉不到希望和前途,于是就跑到延安去,见毛泽东,他和毛也很熟,一到延安,就整天跟毛在一起聊天。马上,他感觉毛这边完全是不同的气氛,是积极抗战,持久抗战的积极气氛。为此,他还和毛不断地发生争执,毛认为,只有和农民在一起,就能够赢得抗战,梁却不认可。
我相信梁漱溟的直觉和感觉,从他那里可以传达给我直接的感觉,就是,蒋的历史认识和意志力,都逊于毛。至于我讨论过的汪精卫,更差于蒋。

做历史的人,对史料进行辨识,分别其价值和可信度,是很基本的功夫,需要用心去做的。

所谓的右派或者说自由主义者,常常的伎俩,就是把对官方的批判,作为掩盖其作为他人利益代言人的幌子,表面上,很凛然的官方批判者,但是,暗地下引导读者把立场转移到某些利益方。例如林这个文章,就是表面上,攻击官方的历史,实际上,引导人站到日本主流立场上去。

官方的作为,肯定是有问题的,这点,任何政治利益方,都无可避免。因为,他得为政治服务,这点,并不是只有中国官方如此。哪个国家的官方,都如此,自身作为政治利益攸关方,没法避免使用历史,作为自己的工具。没有哪个官方,会张扬损害自己政治利益的历史。
当然,不同的政府在对待非政府的知识界时,还是有差别的,有的对知识界控制强,有的弱,所以,在美国,不管官方历史是怎样,非政府的历史多样化,还是存在的。中国这方面,显然有些差异。
大陆官方,对于抗战历史,有国共之分,这显然是和国共一直存在的政治较量有关。如果说官方历史不受此影响,那才怪了。
我的态度是,无需对于官方历史态度有激愤,历史为政治服务,理所当然。现在国共要追求在一个中国下团结起来,相互改变历史运用,也是理所当然。
希望在政治的范畴当中,追求历史真实性,那不是幼稚,就是别有用心。

我以前讨论过这个范畴,什么叫历史的真实性?
历史的真实性,不在于具体细节的完备性当中,历史,注定了是无法获得细节完备性的。
历史的真实性,只存在于抽象观念的有效性中。

会有人反对,历史如果不能用具体细节来证实,怎么可能进一步做抽象观念的推导?
请注意,我说的是细节的完备性。
很多人对细节的追逐,其实是先验地肯定这种完备性,可以作为公理来使用。其实大谬。
例如,南京大屠杀,到底是中国官方的30万?还是远东法庭的20万?还是10万?这已经不算细节了,所以,假如连这个事实都不清楚,似乎,就可以动摇随后的一切推论。
这里面预设的,就是要求细节完备性。
问题是,历史,本质上是无法获得细节完备性的。
除非,我们现在开始,给每一个有人的角落,给每一个人,都安装一个监视器。这么过100年,然后,100年后的历史学家,把所有的录像汇集到一起,说,这,就是历史的真相。
其实,这样仍然是不够的,因为,肯定会有人声辩,假设给他声辩的机会的话,他会说,不对,录像里面我是撞死了甲,但我当时是心里开小差了,不是故意要撞死甲的,法院判我故意伤人,不是事实!
看来,录像,还是照不出心理。
因此,历史的本性,是不能要求细节完备性的。
因此,历史记录了唐生智撤退,但没有记录唐生智过江时穿的啥衣服,也没有记录他过江时内心的实际心理。只要他不说,就没人知道。
那些口口声声要求历史真实性的,注定是幼稚。

那么,面对历史,我们能够如何呢?
我们只有在抽象层面下功夫了。正确地抽象,有效的抽象。
正好,我在《意识、意念、观念、认识、思想的诸种作用》里面,要讨论这个问题,这里就先搁下,不说下去了。

现实政治的问题,说实话,我现在没有特别清楚的答案,我还处于,能够感觉什么不妥当,但是,还得不到清晰正解的阶段。
这个党,自己的进步,我也认为很糟糕,看不到有魄力和远见的人出现,主流是要搞团结,要调和。说白了,就是守成有余,进取不足。没人啊,官场,经济政绩第一,文化素质普遍平庸,必然恶化官场政治环境。
至于民间对于党的促进,我也赞成。问题是,前面所说的,思想愈加涣散,对哪些利益团体有利?
我认为我不是倾向哪个党,而是对资产阶级利益的敏感和警惕。

对于近现代史,我党确实可以做得更大方些。不过,进步也是有的,现在外交部的档案,忘记了是从5几年开始往前,都解密接受普通公民查档阅读了嘛。
很多事情,其实都可以归结到我党干部的素质问题,例如,很多事情很合理,但是地方未必支持,甚至加以阻碍。未必是中央有啥红头文件,而是他不愿生事,总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啥事都没发生,就最好了。
例如,南京大屠杀,官方修个纪念馆,了事。我不知道,有没有人,抢在历史马上失去见证人的时候,依靠户籍记录,去普遍地寻找见证人,记录声音图像档案。那些老人,死去一个,就少一个。官方即使没做,民间是不是可以做呢?这些,都比网上胡乱争论,强多了。

Wuzhideren 写:恩,资本的问题马克思确实写的准确又精到,但是我觉得这根本不是今天中国的政治进步所能触及的问题。我时常觉得中国人为世界人民的政治实验所交的学费太多了,是时候享受一下世界发展的现成果实了,创新体制的风险太难捉摸了,我们没有玩那个的资本。


我不认为世界发展的现成果实里面已经包含了给予中国的现成答案。今天中国的政治如何进步,我还未看到任何一个人,任何一种观点,在我看来,是正确可靠的。我党糊里糊涂这么往前走,在没有更好的答案之前,也只能这样了。

关于现实政治,对于什么是好的答案,什么是不好的答案,我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这个标准,不是说,我自己已经有了好的答案,而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就足够加以判断。
好的答案,我相信:
第一,必须是来自中国现实政治的实践,至少要有实践经验,要足够了解现实政治的症结和清理的技巧;
第二,必须具备对西方政治学的批判精神,这就要求一个是足够了解西方文化,二个是具备理论洞察力。唯此,才能做出批判,而不是崇拜;
第三,是必须有东方式远见,才能站得够高,看得够清楚,中国所处的、根本没法改变的,东方传统之大河。心里有了这么一个大河的方向感,才能正确规划中国的未来。

我主要就是依据这三点,来判断现如今各式各样的所谓答案的,迄今尚无,只盼有人努力。


Wuzhideren 写:我觉得在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还是要相信民众的,就比如512 还是可以凝聚起人心,比如陆川的这个片子,网络上的评论也几乎是一边倒,现在腾讯的新闻都把新闻评论给关闭了,大概是被骂的受不了了。 http://comment5.view.qq.com/comment.htm?site=view&id=19049450


是否相信民众,是一个伪问题。因为,官方,作为一个政治利益攸关方,它对历史的使用,不是基于民众是否可信,而是基于,如何才能有利于自己。
例如,陆川这个片子,是需要通过外交部这一关的,这个事情就很奇怪,为什么一部电影还要外交部盖章?答案可能得问日本外交部。因为,一旦这部片子,有反日情绪的嫌疑,我相信,首先做出反应的,肯定是日本外交部,当下会给中国外交部打电话,质问你们这么干是啥意思?这个事情绝不是我臆想,因为每次民间的风吹草动,日本政府,都首先会想到,是不是你中国政府在背后主导。
这样就更奇怪了,为什么日本或美国出现一部反华电影,中国外交部没有给他们打电话呢?答案又回到中国这边,因为外国人认为你中国,什么都是官方控制的,他不认为你有民间的声音。
据陆川自己说,他差点没通过审查,就因为一句话挽救了自己,就是他说,我们这个是民间的声音,中国不能没有民间的声音作为准备,一旦政府需要民间的声音的时候,到时候没有怎么办?
所以你看,这里的交易,中国民间与官方,中国官方与日本官方,之间所发生的全部交易,根本与是否信任民众无关。这里的交易只是涉及到,政治上,是否有害,是否有利。

我前面引用的张自忠的遗书,就是从萨苏那篇里面摘录的。
日本方面,每一个步骤,估计都是有各种意见的,这个很自然,中共、国民党、。。。哪个方面打战,都会有各种意见,正好象,不能说张国焘主张把红军拉到新疆,就说明中共不想抗日只想联苏。
把南京之战的缘起,归结为部分军官的擅自行动,是不是就可以减弱日军首脑在南京这个事情上的责任呢?我认为这个思维方式非常错误。看历史要看大势,就好象看长江,它的大势就是向东流入海,但是我估计长江全长里面,大概有1/3不是向东的,有向南的,向北的,甚至有向西的。是否在向西的段落,我们就可以说长江是向西的,或者说长江并不是那么一味地向东嘛,可以这么说吗?
日本在近代史上,一直是在扩张心理支配下,这个民族在天皇崇拜之下,长期陷入好战和军国主义的气氛之中,一直到被美国喂了两颗原子弹然后还被美军摁地上强奸了几十年,才变得无比地热爱和平。这样一个大势之下,身边的中国又积弱可欺,它不想占便宜,会难受死的。
这个就是大势,占不占南京,都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要打击中国的抵抗意志,如果占南京,来个大屠杀,就可以有效消磨这个民族的抵抗意志,何乐而不为呢?如果不占南京,稳定占有上海苏州杭州这一线富庶之地,而不遭遇更强烈抵抗,也何乐而不为呢?
我实在不明白,历史学家以及历史爱好者们,提问的时候,怎么缺乏选择问题的智慧?
这里的问题就是,日军首脑有没有占南京的意志,重要吗?

另外,国军撤退时的混乱,是如何造成的,相对而言,也不重要。因为结果就是这样,就是撤退很混乱,就是有大量士兵没来得及撤退,自行放弃了武装。
重要的是,从所有这些结果,看得出当时中国军队面对日军时,所拥有的战争力量,是一个怎样的力量对比。不止是武器的对比,更重要的是,战斗意识的对比,头脑的对比。从所有这些现象,不需要更进一步的细节,就可以看得到,一方是现代化的军队,一方是尚未脱离农民临时武装的近现代化军队。
这个结论,我觉得就够了,这样两只军队对垒,如果我是国军指挥官,就像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面的那个团长那样,我唯一的机会,就是激发战士们的必战必死之心,然后军官发挥战地应变能力,才有可能死地求生。
也因此,这两军对垒,互有胜负,国军胜少负多,一点都不奇怪,因为在那样的历史大局之下,中国的唯一机会,也是必有机会,就是依靠空间换时间,依靠时间来消耗对手,而当对手并没有中国这么大的规模的时候,被消耗掉的,肯定是对手。
我相信,即使没有后来的珍珠港事件,没有美英苏对日宣战,中国也足够消耗掉小日本。
这就是大势。

Comments

林思云现在是日本人

林思云现在是日本人了吧
那个人早期的文章看看还行
后来的的文章基本上都是“汉奸论调”,早就不看了,浪费时间

我是因为朋友引用到他的文章

才第一次知道这个名字,然后看他的文章似乎网上转贴颇多,所以有此一评,表达下看法。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