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对精神的蔽障.2

上述冲突,应该说,还是人为的,也就是说,还是某种程度的伪冲突。
因为,如果站在信息之生成的角度来看待宇宙乃至生命这整个一件事,就有可能发现,生命的意义,一开始就是内蕴于宇宙的。
如果,我们把这个整个一件事的故事线,从粒子的产生拉起,沿着元素的生成、分子的生成、直至大分子构造出生命现象,就会发觉,沿着这个故事线,信息的生成,是如此自然,以至于不得不指向一个结论:生命的可能性,内蕴于宇宙本身。

在欧美,所谓现象学类型的哲学思路,已经无可避免地衰败,起而代之的,是一类泛称为心灵哲学的思路,也就是积极采纳神经科学与认知科学的思路。
对于这一大势,沉湎于过去的人,往往敌视现状,特别是,敌视物理的观念侵蚀到我们对于生命与宇宙的哲学观感。其实,这只是由于这些人对于物理的陌生所导致的,这种陌生导致其不能对物理世界产生亲切感,因此而予以拒斥和敌视。
这是科学对精神的另一重蔽障。

让我们采取这么一个角度,来思考此问题:
限制一个粒子只能在一个点上,那么该系统无法产生任何信息;若给予该粒子一个概率空间,即使该粒子的运动纯粹随机行为,那么该系统,也能够产生很多信息。
所以,信息的产生,是由空间本身赋予的。
类似的角度来考虑精神。
精神的本质,不妨暂时定义为宇宙的自知,如果我们反过来,把这种自知的状态,看作是宇宙本身内在赋有的呢?剩下的问题,就只是去了解,如何赋有的机制。
那么,我们所有的精神困惑,都将一扫而空。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