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深浅类似,在各种不同的文化当中,内与外,这一对几何范畴,也被用来描述精神对象。
内与外,在生成的进程次序上,最初始的形式,可以用下图表示:
图一:自我与外部。
进一步,则是在中国的传统武学当中,内与外的范畴,其有严谨的基于体证的涵义,见下面的示意图,蓝色的区域,为内,黄色斜线区域,为外。所谓内家与外家之区别,正是在于其训练主体,是这里的内在区域,还是外部区域。
图二:内家与外家。
与深浅类似,在各种不同的文化当中,内与外,这一对几何范畴,也被用来描述精神对象。
内与外,在生成的进程次序上,最初始的形式,可以用下图表示:
图一:自我与外部。
进一步,则是在中国的传统武学当中,内与外的范畴,其有严谨的基于体证的涵义,见下面的示意图,蓝色的区域,为内,黄色斜线区域,为外。所谓内家与外家之区别,正是在于其训练主体,是这里的内在区域,还是外部区域。
图二:内家与外家。
等持,是修為至為關鍵之一部分。
等持,不是淺顯若等持自我與他人,究其實質,乃等持一切。
等持,亦不是若字面之等價觀之,其實,是以降心為始。
但,等持一切,问题正在于,这个一切,可以包括哪些?
生死,荣辱,贵贱,...这些都没问题,肯定包括。但这些都是大词,都是我们平常难得想到的。那么这些难得想到、遇到的东西,就难以填充等持作为修为之关键的胃口。
其实,还有更为细微的事务,需要我们等持。
例如,身体的细微感受,情绪的细微感受,状态的细微感受,...任何日常的细节,都有关于我是否驻于等持。
瑜伽师地论,就是讨论修行者的十七种境界:
一、五識身相應地;
二、意地;
三、有尋有伺地;
四、無尋唯伺地;
五、無尋無伺地;
六、三摩呬多地;
七、非三摩呬多地;
八、有心地;
九、無心地;
十、聞所成地;
十一、思所成地;
十二、修所成地;
十三、聲聞地;
十四、獨覺地;
十五、菩薩地;
十六、有餘依地;
十七、無餘依地。
为什么要分做十七个等级的境地呢?当然是前人的经验总结,据说是弥勒菩萨所说的,谨慎地说,也可以说是对先圣某一种修行路径的总结。
决定一个人的实境的中心位置的要素,是其日常意念。而日常意念,正是一般人之现在的最主要的充塞内容物。
所以,日常意念的转化,是修行者最主要的工作,也是最困难的工作。
在起始的阶段,一般人所采取的自然的策略,是通过正当的工作,来排挤日常意识。这正当的工作当中,包含了意志、规划、专注、以及其他诸等高等{精神权能},因此,我们期望能够籍由这正当的工作,来提升自己的实境。
现在,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范畴,为了便于接引,下面回到具体情景中,来说明。
现在,假设你是在娱乐,或者与艺术有关,那么,你的这个“现在”,就蕴含着一个重大的内在困惑:哪样东西是实在的呢?我现在的愉悦感,还是我内心的感动,还是意志的变化,还是自我气质的改进,还是我整个人生的改变?最大的困惑就是,以上选项,越是往后,越是不靠谱。那么充斥我的“现在”的这些内容,基本令人看不到稳固下来的意义!
神气,是一种极其神秘的,这个生命体制的权能。
对每一个人而言,必然是,唯有籍由修行,才能使得神气,由极其难以捉摸,发展为任意的弘大。
难以捉摸,我相信是所有初始修行者的苦恼感受。这个难以捉摸,不等于是绝对与你绝缘,不是,多少你可能有点机会,能够体验到身心巨大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不是来自药物、食物、饮品、际遇、成功、感官、...任何外在的凭借,都只是宣告神气的死亡。
这种力量,纯粹来自自我内在的生命动机。
唯独这样的机缘,才给予你捉摸的机会。也因此,她是难以捉摸的,因为,对于修行的初学者,这样的机缘,太少。
新评论
12 years 43 weeks ago
12 years 43 weeks ago
13 years 47 weeks ago
13 years 47 weeks ago
14 years 18 weeks ago
14 years 19 weeks ago
14 years 19 weeks ago
14 years 20 weeks ago
14 years 20 weeks ago
14 years 38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