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

直截了当讲楞严.3

既然不是在里面,一般人的思維就是,莫非在外面?

直截了当讲楞严.2

“愛樂由心目”,阿難如此“客觀”描述,然,心是何物?常人莫不指認“心之用”為“心之體”,使得自我有一虚拟的承担,所謂認賊作父,莫甚于此。此正阿難晦暗之始。

佛: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于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吾今問汝,心與目,何所在?

表面的現象正是,愛樂固然因于心目,塵勞亦撲騰起于心目,吾等盲民因此而把無知無力疲沓倉皇...歸結到自我心目之上。所以,根底的問題,就是何謂你的心目?你要让它承担自我,那你先得搞清楚它是什么。

宗教信仰选择了你,还是你选择了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选择了你,还是你选择了宗教信仰?差别是:

宗教常常首先是寻找弱者,以便获得信徒皈依,被选择的信徒,大都是遇到心灵问题的人;
而如果一个人是基于智慧的需求,而选择了宗教信仰,这样的人就不能说是弱者,其实,是强者。

这两者的差别太大了。所以佛教强调缘头:你为何皈依?
下面这个研究很有意思,有那么一点,说明了懦弱的人更倾向于寻求宗教的帮助,使得信教的人,更大比例地表现为懦弱。

身与心的关系.2

过去的全部经验告诉我们,越是高妙的心,越能驾驭这身。
一种奇妙的关系:远行的心,似乎距离身越来越远,其实,是越来越近。这是一个可靠的结论。

何故?
让我们回到那个经典的问题:自我,或者说心,在哪里?
楞严经正是以这个问题作为入道之门的。这里,我们不妨也来做一个讨论。
按照现代生理学的看法,自我,无非只是一种意识,属于大脑以及相关神经系统的功能表现。那么,是否就可以说,心,在躯体内部呢?

身与心的关系

身与心,身体与心灵,生命与精神,不管用什么词汇,这两者的关系,一直是古往今来最热议的问题之一。
最经典的一个议论场景,是佛道之间的相互评论:佛家说道家整天炼丹修气,心里却晦暗如故,道家说佛家整天心壳子里打滚,身疲心必弱。
最现代的一个议论场景,是现代医学心理学的论题,心身医学因之而得以成立。

其实,关键的问题是,身与心的关联,是分层次分等级的,大家所争论的对象,是处于不同层次与不同等级的,不认识清楚这个等级制,是无法看清楚身心之真实关系的。

身心关系是分层级的。
第一个层级,就是现代身心医学所研究的那些现象,例如,

修行的平常心与“成功”的语境

这是两个话题,但是有关联的。
字面上,平常心,已经是很平常的词汇了,都知道意思,但深入体会与切实践行,总是不够的。“我已经很平常心了的啊”,这种话语,莫说为妙。
一个症象,是从平常心平常到散漫上去了,那就不是平常心,而实质上麻痹心,麻痹掉自己的敏感,从而耐受于散漫。
所以,所谓平常心,需要一个关键的判别标记,就是是否保持敏锐。
之所以说“敏锐”是很好的判别标记,是因为敏锐不涉及任何意图。“我要怎样怎样”不能保障你的敏锐,“我不要怎样怎样”也不能保障你的敏锐,敏锐,是一个单纯的生理状态,直接源于精神整体的状态。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