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

放弃与拥有于修行的涵义

在别处参与讨论发的一个帖子,改到这里。
——————————
放弃与拥有,于修行的涵义,是什么?
一般出现的似乎是两种观念:放弃是修行必须的前提;拥有也不妨碍修行的行程。
这两者都未得要领。
从原则上来讲的话,放弃与拥有都无关于修行。但我们主要的问题,并非原则若何,而是实际处境中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它们,才是最要紧的。
放弃与拥有,是属于诊治方法的不同,而不属于病理学的不同。因此,究竟是选择放弃还是拥有,只要选择了,就必然同时带来诊治风险和治愈期望,这时,争论到底是应该选择放弃还是拥有,是多余的。

性格与气象

现世里可提供给人的精神答案,无论是宗教的形式,还是思辨的形式,如果从性格的角度去看的话,就会发现,性格决定了最终的答案。
这里所谓的性格,指的是一个精神状态背后昂立的性格,例如大乘佛教,慈悲平和;小乘或藏传佛教,参杂了顺生应命;基督教,可以因为《达芬奇密码》而大动肝火,透着罪戾独尊之气;道家,则刚健冲虚。

我个人,性格上属于道家的立场。

之所以想起这个角度,是最近看到一些人的问题,以及自己的问题与经历的比较。
有起意要修行,或者上路了的人,法,永远是个首先遇到的问题。
怎么做,才能达到自己想象的目标?才能符合自己的预期感觉?

等你证会的知识

知识,首先是命名,而实际上,我们绝大多数所遇到的所谓知识,也只是在命名这个含义上的知识:告诉你存在一个什么东西,叫什么。
接下来需要你面对的,就是那个据说存在着的东西,对你而言,你需要如何去意识到或者鉴别到,确实存在,或者不存在,或者可靠性有多少,都需要你有个当时的结论。
这样一来,我们的境遇就出现多种情况:
最常见的是,那个东西,是可以轻易被看见的,只要你恰当地达到一个恰当的地方,你就可以直接用眼睛看到:例如一种植物,一个瀑布,一座月球环形山,一种火星气候,一个历史情节,一段隐私,一桩公案...

徐梵澄:陆王学述

徐梵澄:陆王学述
已转移至: http://ref.ikosmos.name/2009/03/blog-post_19.html

沾住每一秒

前5天以来每天基本睡3次以上,每次2小时左右,每次睡觉都相当扎实地练功。走向床就已经是在凝神中,放倒身形,即浑然一片,全身各处即三三两两地出动 静:最容易出来的是手,臂,腿,腰背,各关节的跳动(可能是肌肉自己的跳动,而不是平常的肌肉紧张所导致的身体的空间位置变化),尽管开始时常有意念泻出 (表现为断续的话语)但一旦放下,自动跳动即开始,全然与意念无关,只是与意念的退隐有关。
跳动的高峰过后,进入比较细微的地方,几乎全部皮肤的松麻,几有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

知识之用为心之质料或养料

此处仅指特定范畴之知识,其一般的品性是实验、逻辑、抽象,且始于我们的日常语言功能。然人们于此所获之整个成就,却启示其仍只是我们心灵意向的一开始,并为我们这心灵展呈了在过去一直极其贫乏而影响过去人们生命成就之关键之修途。

实验首先是自然里的一个事件,然后是此事件构成被人理解着的实在一方。此一方在整个人之理解过程中,具有神圣的品性。理解之极致,正是达到此一品性,而不 是任何其他堂皇的标准。由此可保证这理解归属于心灵最纯正的内容,它直接给养并发动自性的力量,可表达为诚实、求真、空明。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