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之继续论

瑜伽师地论,就是讨论修行者的十七种境界:

一、五識身相應地;
二、意地;
三、有尋有伺地;
四、無尋唯伺地;
五、無尋無伺地;
六、三摩呬多地;
七、非三摩呬多地;
八、有心地;
九、無心地;
十、聞所成地;
十一、思所成地;
十二、修所成地;
十三、聲聞地;
十四、獨覺地;
十五、菩薩地;
十六、有餘依地;
十七、無餘依地。

为什么要分做十七个等级的境地呢?当然是前人的经验总结,据说是弥勒菩萨所说的,谨慎地说,也可以说是对先圣某一种修行路径的总结。

精神之实现

毋庸置疑,精神首先是我们人类的一种功能1
这种功能所达到的效果,是人类所占据{生态域}的急剧扩大。
加入了{精神权能}的生态域,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作为能量与物质循环的食物链与生态意义上的生态域,而是以{信息}为载体的感知与认知意义上的生态域。

生态域,是这个宇宙的核心概念之一。

  1. 1. 参见:神经科学

现在

现在,是最核心与最隐秘的精神范畴。
现在,是一个装置,是一项权能,实际上,也是你所能够拥有的全部装置,全部权能。也就是说,籍由“现在”,你的全部精神一丝不漏地得以实现。

现在的第一个障碍,是专注。
专注何以会成为现在的障碍呢?专注难道不正是我们最重要的精神权能之一吗?但,至少在现象上,专注确实常常是导致人离开现在。所以,这是我们必须解决的第一个佯谬。
这个佯谬之所以发生,根源在于物我的隔离。我们常常所谓的专致,是专致于物的层面,从而渐强隔离于我。
那么解决的方法,就是物我间隔的消融:于物中见我,于我中见物

略说“易”

整个宇宙,巨细无遗,其本义为何?
为易。
这个“易”,就是《易经》的“易”,那个同时蕴含多个涵义的“易”。

变易

先说它的第一个义,变。
变,改变,对现状的否定与变易。这里所谓的否定,不是指排中律里面的那个否定,排中律的否定是初等逻辑里面的否定。这里所谓的否定,就是指对此刻状况的改变,自觉的改变,而不是被动的流变。注意,这里自觉与被动之差别,是最为核心的涵义。

人生常常被分做两端:自我与世界,内部与外部。

心斋.4

现在,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范畴,为了便于接引,下面回到具体情景中,来说明。

现在,假设你是在娱乐,或者与艺术有关,那么,你的这个“现在”,就蕴含着一个重大的内在困惑:哪样东西是实在的呢?我现在的愉悦感,还是我内心的感动,还是意志的变化,还是自我气质的改进,还是我整个人生的改变?最大的困惑就是,以上选项,越是往后,越是不靠谱。那么充斥我的“现在”的这些内容,基本令人看不到稳固下来的意义!

心斋.3

神气,是一种极其神秘的,这个生命体制的权能。
对每一个人而言,必然是,唯有籍由修行,才能使得神气,由极其难以捉摸,发展为任意的弘大。
难以捉摸,我相信是所有初始修行者的苦恼感受。这个难以捉摸,不等于是绝对与你绝缘,不是,多少你可能有点机会,能够体验到身心巨大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不是来自药物、食物、饮品、际遇、成功、感官、...任何外在的凭借,都只是宣告神气的死亡。
这种力量,纯粹来自自我内在的生命动机。
唯独这样的机缘,才给予你捉摸的机会。也因此,她是难以捉摸的,因为,对于修行的初学者,这样的机缘,太少。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