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

你就是最高者

平常在道友或学友的交往中,可以观察到多种求道或求学的情态,其中,只有一种状态是正当的,那就是:你穆然侍奉着自己内中的最高者,同时,你就是最高者。

我说“你就是最高者”,不是说对你这个人的判断,而是指你站在你的主体位置上,应该有的对自己所处情态的森然惧然的体认。

我在别处谈到过此点,用的是“圣念”一词,但现在觉得,还强调得不够,还应该更直截了当地说,“你就是最高者!”

人类所需要的精神-续1

我一直以来的一个立场就是,修为,也就是说,我们走向道的历程,本身就是客观知识。也因此,我在这里试图阐述这个知识-思想-精神的进程。
而这个结论本身,就是我所认可的终极的大乘。相比之下,佛陀所称许的大乘,还不是究竟的大乘。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迄今为止,种种的知识形式里面,只有作为客观知识之典型的科学,具有最保真的最有效的传播性质。所谓最保真,就是说透彻到知识的层面之后,传播过程中的误解和歪曲的机会降到了极少。所谓最有效,是因为知识的传授具有明确的语言表达,而语言,正是我们传播任何信息的终极工具。

人类所需要的精神-提纲

知识的背后是思想,思想的背后是精神。
人类的知识全景图,是容易描绘的,一部大百科全书,一个图书分类法,就约略做了描绘。
人类的思想全景图,就会比较困难加以描绘,尽管也可以有大百科全书,但盘根交错之势,要阐述清晰并非易事。
人类的精神全景图呢,那就更为其难了。
这里,我正是试图给出这么一个全景图,粗略,但是尽可能做到结构清晰。

为什么可以做到结构清晰呢?
因为站在这个出发点上:精神是人类的必然需求。以此,而可以搭构这个全景图。

重说大乘之起信.1

你听说过“修行”这件事吗?
听说过。何以有此问...
我肯定不会问你:听说过“吃饭”这件事吗。因为,修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件性质待定的事情。

说它性质待定,是因为:
1,我们并非一生下来就不得不去修行;
2,很多文化中的人终生都没听说过修行这件事;
3,我们周围多数人终生无需做修行这件事;
4,我可能尝试过做一些所谓修行的事情,但做不做下去似乎并不能对我的生活产生多大的影响;
5,日夜以修行为念,反倒是可能令我的生活复杂化,或者令我的生活失能;
6,我也想修行,但我常常忘记,没有信心;
7,创造了灿烂现代文明的西方人,大部分并没有修行的概念;

重说大乘之起信

《大乘起信論》,照流传下来的说法,是印度高僧马鸣写的,梁朝法师真谛翻译的。不过单纯从这本书的内容来看,我可能更倾向于认为,它是某位无名中国高僧写的,只不过后来被托名为马鸣写、真谛译。
到底是谁写的,在我这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乘起信论有一个完整的阐述大乘的结构,正好可以给我用来改造为一个大乘要义之现代版。
好,下面就直接开始这个-重说大乘之起信。

学理与修行

学理与修行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近期,有大巴的朋友很受此问题之困扰,故亟需予以澄清。
所谓学理,要点在于客观。然,客观固然是学理的目的,同时也是一种能力,唯有长期学养所致者,侵侵然可堪此能力:以客观之力,观于自然,观于自心自性,观于人心人性,观于群心群性。
而,所谓道理,无非是学理历程中的临时产物,可以说,作为动词的学理是永恒的,作为名词的道理是临时的。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