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文学的选择

文学最核心的问题,就是选择,一系列的选择。
第一个问题,谁?任何一个具体的作品,作者首先要问自己的,谁是主人公?
这个世界是非常多样化的,任何一个作品都必须有一个具体的选择,这个选择就说明了作者的价值判断:谁是他乐于叙述的对象。
要做出这个选择,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例如,自己一直很熟悉的人与事;自己恰巧很熟悉的人与事;自己认为重要而主动去熟悉的人与事;自己认为重要而完全虚拟的人与事;...这种种理由在任何一个具体场景里,都显得非常自然,但,问题是,你是否认为这是第一个值得认真考量的问题,以及,你的选择标准是什么。

何以文学常常不具备精神建设性?

因为所谓文学一般并不具备审视自我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常见的文学,是把真实表达奉为终极价值观的,而很少具备更进一步做自我审视的动力与能力,这就决定了文学常常不具备精神建设性,因为所谓精神建设性,正是从价值观的自审开始的。

可怕的文学青年,把感想当思想

可怕的文学青年,把感想当思想。
年轻人感想丰富,是好事;学会节约使用文字,也是好事。但,若像海子那样,就不是好事;若像广大文青那样,也不是好事。
人,总得长大,是不?

这几天网络流行纪念海子,因此而感慨;大巴居然还会有文青来凑热闹,也因此而感概。

非常有意思,也非常合理的现象,就是“文学”常常成为垃圾桶。
这个垃圾桶最主要的内容物,是自恋,是泄欲,是气性,是意淫,是妄想,...

为什么说它合理呢?
因为上述种种作为,最方便的工具,就是文字嘛~文字的东西,最方便的包装,就是文学嘛~~

文学青年与虚拟个性化行为空间

昨晚和一个文学青年朋友聊天,他曾经热衷于写现代诗,现在的理想也是在将来能够放下手头的神经生物学研究,专心于文学。

一个突然的联想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也算是小资的一个文化特征,就是对事物的评价,在追求个性化的口号下,实际上是走向强烈的同质化,很致命的同质化。

例如,现代小资文化里面,现代体育是一个很强势的元素。何以现代体育获得如此强势的追逐?

因为体育提供了极大的虚拟个性化空间。我这里所谓的虚拟个性化,就是指这种实际上同质化,但表面上能够提供个性化表象的行为空间

诗的评价

诗的评价,一直是问题;反过来说,不是问题,才怪呢。
这个问题之大,以至于诗话体裁的著作,在中国构成蔚为大观的一系,典型如文心雕龙、诗品,几乎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有属于他/她个人的诗品,所以,我也有资格说我的诗品:)
先说我觉得最好的:神品,气象合一。
再说我觉得最差的:纸品,意象灿烈。
后面再举例。
忍不住,我要说,被很多人追捧的海子,在我的诗品里面,就是属于最差的。
我没专门看过海子的诗,只是记得曾在李淼的博客里面看到他常常引用吟诵。
累得慌。

作为行为的戏曲

在现象上,戏曲更多地使用了行为,而不是语言;或者说在语言方面,更顺从非特意的口语。
因此,元代,对应着西方的中世纪,传递给现在的我,只是一个平移:设若我此刻在彼时,坐在戏台下,周围只是器物,建筑,衣物的不同,人,与人的感觉,都是一样的。
因此世俗社会,具有强大的稳定性,在中国,单纯从元代戏曲,就可以知道,至少近千年来,在心理层面,在一些大的范畴上,世俗社会并无变化。

相比有意思的是,诗歌,是完全不同的行为方式,如果我们从行为方式的角度来看文学形式的话,可以对文学的本质有更多的了解。
复原一个诗歌事件的话,几个问题需要澄清: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