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之比较,总是可行的,只要令两者对话,拿两本书对勘,一切历历在目。
中国哲学最重要之书,周易是也。古希腊之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巨头是也。下面以这两方做个小比较。
何谓周易?固然有种种解说,其实一点都不复杂神秘,我们权且看最通行的孔颖达“周易正义.序”一开始怎么说的:
思想之比较,总是可行的,只要令两者对话,拿两本书对勘,一切历历在目。
中国哲学最重要之书,周易是也。古希腊之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巨头是也。下面以这两方做个小比较。
何谓周易?固然有种种解说,其实一点都不复杂神秘,我们权且看最通行的孔颖达“周易正义.序”一开始怎么说的:
165个各领域领头人物的回答,很长,看一点聊一点。(参考:原文 http://edge.org/q2008/q08_index.html )
问题的提法很有意味,翻译一下:
若以思考改变了你的观念,那是哲学;
若因上帝改变了你的观念,那是信仰;
若是事实改变了你的观念,那是科学。
在这一年里,你改变了的观念是什么?为什么?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因为表达得如此清晰,以至于我立刻想到,提问者遗漏了一种经验,一种确实发生过的能够改变人的观念的经验:
若在静默中改变了你的观念,那是行道。
心理学家MARTIN SELIGMA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uthor, Authentic Happiness
他的话题是“我们是孤独的”
记得大巴伊始,我就说到过要谈一谈自己对冯友兰的看法,但我对冯友兰的判断,只是来源于早年的翻几页的掠影,他的东西也就只值得翻几页,所以,一直手头没书,今天偶然从电驴下载到一本,也就可以说几句了。
1982年,他很高兴地到哥伦比亚大学接受名誉博士头衔,并做了一个自己一生学术的总结性演讲。演讲的主要内容是:
他一生主要关注的问题框架是,在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背景下,如何理解中国哲学的历史,以及发展。
这个问题对于他来说,之所以发生,是受到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强烈提示:西方的哲学传统背景下,首先,如何理解中国的相应事务。
从尼采开始,因为尼采是揭举以哲学超越宗教大旗最著的人。
按照海德格尔的理解,尼采的关键词是:Der Wille zur Macht。中文的翻译有“权力意志”、“强力意志”等,我个人认为,更好的译名,可以从这条路【强健,是第一要务】上去寻找,或者比较两者,会是饶有趣味。暂时,我用强健意志。
先看尼采自己是如何看待这个关键词的。
在他1886年9月2日至母亲与妹妹的信中:
尼采 wrote:
在今后的四年内,我准备起草一部四卷本的主要著作;这部著作的标题就令人敬畏,《强健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为此我需要一切,健康、孤独、良好的心情,也许还需要一个妻子。
就是哲学。
一个哲学的典范,就是《柏拉图对话录.斐多篇》。
因此,下面的问题,都是基于仔细地分析《柏拉图对话录.斐多篇》来做讨论。
1,所谓哲学,我用来指特定的思想范畴,包括相应的能力和方式,是从世俗和宗教的夹缝里面挤出来的。当然,从发生历史的角度看,很难说宗教必然会先于哲学,但考虑到人类的恐惧很可能先于自信,所以还是可以大体有把握地说,哲学不大可能先于宗教。
世俗,则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层面,因此,我只需要说,离开世俗与宗教,人类迈出的第一步会是什么?其实就是我所指的哲学。
在此话题之前,必须是:思想可穷的普遍范畴。待补。
思想的边界外,正是思想的源泉,就是体证。
换一种说法,就是后续要讨论的问题,哲学,是近代科学之前西方世界最高的思想成就所在,然后就是科学,科学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是一种哲学品味的实践,或者说贯彻。那么哲学之后,再进一步,是什么呢?
答案出现在东方,是道行。
这其中的问题很多,都需要仔细来讨论。
新评论
13 years 1 hour ago
13 years 3 hours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47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