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语言学,最早是从语义学开始的。
《论语.颜渊》
季康问政于孔子,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孟子.滕文公上》
滕文公問為國,孟子曰:“...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徹者,徹也。助者,籍也。"
文明的累積,使得語義需要額外的闡釋,而不是像最初始的那樣,通過語境來獲得自明。
中国的语言学,最早是从语义学开始的。
《论语.颜渊》
季康问政于孔子,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孟子.滕文公上》
滕文公問為國,孟子曰:“...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徹者,徹也。助者,籍也。"
文明的累積,使得語義需要額外的闡釋,而不是像最初始的那樣,通過語境來獲得自明。
观念(notion)
观念,就其生源而言,分为两类,一类是主体接受教育而呈现,一类是主体经由自我学习而呈现。
无论是哪个生源,观念对于主体的呈现,都是抽象的结果。那么我们获得观念所遂行的抽象过程是怎样的呢?
【例1】
正义的观念
正义观念的呈现,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
柏拉图通过一系列的对话,展开了对正义这个观念的呈现过程。
【例】
下面是一位朋友(“我”)与我的一段对话,他所遇到的困惑就是属于观念的使用问题:
我 说 (11:44):
理性(ration),在一般人看来,被局限地认为是某种和科学相关联的东西;而科学,很不幸,在绝大多数人看来,是很职业很专门化的东西。
理性和科学有关,没错,因为科学被误解为职业和专业,而理性也连带着被误解为只有在特殊场合才需要遵循的东西,就是大大的错误了。
何谓理性?从现实的状况来说,理性其实就是我们处理简单事务的唯一正确态度。
何谓简单事务?就是日常常识相关事务。
有人说,理性和对深奥或神秘事务的领悟有冲突。
从现象上看,理解是人类特有的一个基本属性。
但是,如果观察动物行为,又会发现,动物也具有一些类理解的行为,例如动物的习性或习得技能,都是基于对环境事件的适应,或者说,理解。
因此,我们有必要把一个人类所特有的理解功能,予以明确出来,从而通过这个概念,来揭示人类之特性。
人类理解的根本途径,是观照。尽管,这一事实常常被各种现象所掩盖,例如,概念的使用,抽象的滥用,都可以起到掩盖的作用。
最终,人类的一切成就,都可表述为知识。
或者反过来说,知识是我们人类一切成就的最终表述形式。
上述定义要紧的地方是“最终”和“可表述”。
“最终”,是体现在信息的传播上,只有可以稳定传播的信息,才是可继承的,而可继承,是知识的必需的主要特征之一。
为了保证可继承与可传播,人类认知的结果,就必须发展到知识的程度,这就是最终的含义。
“可表述”,同样是为了让知识表现为{信息},从而具有可传播的属性。
知识与{思想}、{精神},构成人类的全部非物质成就的三大部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再来看,“人类的一切成就,都可表述为知识。”
演绎,与其说是一种思维形式,毋宁说是一种表达方式,一种彰显清晰性的表达方式,一种彻底解决了交流问题的表达方式。
之所以强调此点,是为了说明,演绎,并不是一个良好的知识生产程序,而更多的,是一个良好的知识表述程序。
例如:数论或者欧式几何,作为知识体系,都可以表达为非常彻底的演绎体系,但是,我们很难指望依靠演绎机器,来生产新的数论或几何定理,目前,连完全的机器证明,都困难重重。
新评论
13 years 6 days ago
13 years 6 days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48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