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心志的生灭

心志的生灭,不管怎么强调其重要性,都不为过。
一般我们所能够遇到的最艰难困苦的问题,正是,心志,生不起来。
一般最令我们激动奋发的事情,就是,心志勃然而生。
然而,心志,常常都是,生,而后,灭;每一次生,都需要足够的等待,甚至,陷入等不到的绝望。

所以,我们承认,心志,是我们修行最困难的课程之一。
所以,我们需要集中智慧,来看清楚,何以心志有生灭。

先看灭。
最常见的灭的场景,就是日常生活。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日常生活简直就是一个无边的泥沼,千千万万生灵千千万万的心志勃发后,咕嘟冒个泡,攸然寂灭。

可怕的文学青年,把感想当思想

可怕的文学青年,把感想当思想。
年轻人感想丰富,是好事;学会节约使用文字,也是好事。但,若像海子那样,就不是好事;若像广大文青那样,也不是好事。
人,总得长大,是不?

这几天网络流行纪念海子,因此而感慨;大巴居然还会有文青来凑热闹,也因此而感概。

非常有意思,也非常合理的现象,就是“文学”常常成为垃圾桶。
这个垃圾桶最主要的内容物,是自恋,是泄欲,是气性,是意淫,是妄想,...

为什么说它合理呢?
因为上述种种作为,最方便的工具,就是文字嘛~文字的东西,最方便的包装,就是文学嘛~~

宗教信仰选择了你,还是你选择了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选择了你,还是你选择了宗教信仰?差别是:

宗教常常首先是寻找弱者,以便获得信徒皈依,被选择的信徒,大都是遇到心灵问题的人;
而如果一个人是基于智慧的需求,而选择了宗教信仰,这样的人就不能说是弱者,其实,是强者。

这两者的差别太大了。所以佛教强调缘头:你为何皈依?
下面这个研究很有意思,有那么一点,说明了懦弱的人更倾向于寻求宗教的帮助,使得信教的人,更大比例地表现为懦弱。

【研究评论】嫉妒与幸灾乐祸的神经相关

日本放射医学综合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让接受测试的19名大学生阅读能激发他们上 述两种情绪的故事,并用功能磁共振成像仪测定他们脑部血流的变化。在读故事时,接受测试的人设定自己为故事中成绩平平的主人公,故事中另外还有ABC三个 人物。A与主人公同性别,人生道路和目标也几乎相同,但是成绩优秀,家境富裕,很受异性欢迎;B与主人公性别不同,虽然更加优秀,但是人生道路和目标没有 重叠;C也与主人公性别不同,成绩普通,人生道路和主人公也不同。

从来都是贪嗔痴

有一段没大关心那些所谓博客圈的事情了,今天逛了一些,了解到两件很热闹的事情:
1个是围绕中科院金属所张志东声称解决了3维伊辛模型精确解的争论;
2个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王鸿飞与加拿大Ecole Polytechnique de Montreal地球物理学教授嵇少丞的骂战。

相关的帖子我是看了半天,可能有不想花这半天功夫的,所以我大概介绍下原委,以我的理解和立场,想看原始资料的,可以搜他们在科学网的博客。

修行者的心理问题

这其实是一个大问题,本来我一直想针对大巴曾经的一位乘客做点讨论,她似乎目前在尼泊尔一家寺院出家为尼,但这个问题实在太大,得需要收集足够多的材料,才好下手。
这个是一个相关的资料,是一个极端事例,触动了我的这个想法: http://ref.ikosmos.name/2009/01/blog-post_7810.html

另外,还有几位大巴上的朋友,似乎也在修行的路途上,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虽说与上面的极端事例完全不同,但也都值得深加考察。

实际上,相比普通人,修行者往往更容易发生心理方面的问题。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