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认知-心理

【研究评论】嫉妒与幸灾乐祸的神经相关

日本放射医学综合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让接受测试的19名大学生阅读能激发他们上 述两种情绪的故事,并用功能磁共振成像仪测定他们脑部血流的变化。在读故事时,接受测试的人设定自己为故事中成绩平平的主人公,故事中另外还有ABC三个 人物。A与主人公同性别,人生道路和目标也几乎相同,但是成绩优秀,家境富裕,很受异性欢迎;B与主人公性别不同,虽然更加优秀,但是人生道路和目标没有 重叠;C也与主人公性别不同,成绩普通,人生道路和主人公也不同。

神经元并不按规矩出牌

今天和一位来自马普做神经电生理很牛的朋友很好地学习了一番,非常兴奋。

神经元最初被我们认识到的活动,就是发送与传递动作电位,以及通过离子通道传递神经递质,他们实验室做到了数清楚突触前端膜上有1千多个离子通道的程度。

何谓清晰的概念?

怎样令概念愈加清晰?这个问题只有被放置到人类认知演进的框架里头,才是有意义的。因为,只有在这样一个演进的大背景里面,我们的认知现象才能呈现井然有序的结构。然后,这个结构才是令我们满意的更清晰的图景。

粗略地说一下。
人类认知演进(不管是在人类种群进化的意义上,还是在个体发育的意义上)的第一阶段,是(狭义)现象的指称,所谓象。
在这个阶段所获得的概念,都只是直接感知的标记。例如,太阳,筷子,树,饭,...这类概念,正因为是指向直接感知的对象,所以你也可以认为它们是清晰的概念:在传播与交流时基本不会产生误解。

人类所需要的精神-续1

我一直以来的一个立场就是,修为,也就是说,我们走向道的历程,本身就是客观知识。也因此,我在这里试图阐述这个知识-思想-精神的进程。
而这个结论本身,就是我所认可的终极的大乘。相比之下,佛陀所称许的大乘,还不是究竟的大乘。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迄今为止,种种的知识形式里面,只有作为客观知识之典型的科学,具有最保真的最有效的传播性质。所谓最保真,就是说透彻到知识的层面之后,传播过程中的误解和歪曲的机会降到了极少。所谓最有效,是因为知识的传授具有明确的语言表达,而语言,正是我们传播任何信息的终极工具。

思想面临的局势

在围绕着财富-20世纪.4 那里,从产品与财富的角度,考察了思想一直面临的生存问题。这里,再从心理的角度予以讨论,以探讨其在20世纪所面临的新局势。

一般的概念里面,思想与行为甚至带有对立的色彩,是出于一种古板幼稚的态度:因为思想并非行为的操作手册,而只是行为在宏观历史性构架里面的一个环节。如果使用行为的作用域(参见心理是什么?.0)的概念,是比较好予以阐明的。

关于思想的几个要点:
1,每个人都具有其思想;
2,思想是超出心理的新功能;
3,思想的效能需要有更进一步超出思想的新功能。

关于经典世界答guo之问题

针对 http://krsna.lamost.org/engine/node/734
guo的问题不错,是:
问题一:
对光和力的古典理解,皆有几何学的方式,这意味着什么?
为何是几何学的方式而非其它?
问题二:
中学遇到“力”的概念。老师不作任何解释提出一个“力”的概念,仿佛真有“力”存在,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我觉得有些突兀。
牛顿是如何提出“力”这个概念的?或者说,力的概念的如何有的?我相信,在力的概念背后,隐含着一种面对世界的方式。
问题三:
为何说光的“相继运动”而不说光作“直线运动”?

略答如下: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