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各级生态圈中的一员,而且是作为要素的一员。这一事实受到人类智识有史以来,反复的确认,包括最现代的研究。
那么,作为地球北半球东亚地区生态圈最显著的特征:四季变化,是如何关联到该地区人体生理状态的呢?本篇就是概述此一问题。
人,是各级生态圈中的一员,而且是作为要素的一员。这一事实受到人类智识有史以来,反复的确认,包括最现代的研究。
那么,作为地球北半球东亚地区生态圈最显著的特征:四季变化,是如何关联到该地区人体生理状态的呢?本篇就是概述此一问题。
人之為物,焉非天真?然天行常健,其视常人又何异于猪狗?故天真者,天地之主体也,若人欲居之,離棄一切习性,而后或始入。
然則上古必皆天真耶?非也,以上古意識粗樸而測度其易而已。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狥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問于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狥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这一段对于黄帝的叙述,承袭自《大戴礼.五帝德第六十二》孔子之言。
整理下今天下午,在上海聚会中,我所作的一个关于东西文化之同异的阐述,概要如下:
所谓中医,本质上是一种高度抽象的唯象理论,比较物理 学当中热力学唯象理论,例如温度的概念,这种唯象的思维方式,在西方科学中同样可以发生。因此,中医之所以难以被现代人领会,正是由于它的这种唯象层面的 高度抽象性。考虑到现代西方医学,或者说生物学,相较于同时代的物理数学,其抽象程度是非常低级的,所以,我们还不能指望现有的西方医学,能够直接和传统 中医学产生接触的界面,还得等待我们基于细胞逐步抽象出多层次的抽象概念,才可能走向中医对生命的抽象把握。
中医是否科学本来就是中文论坛的一个月经话题,不过最近方舟子和一个保健医生等人做出网络签名的大炒作,要全盘打倒中医,还是令人意外,因此见到下面这篇“檄文”,忍不住逐段予以驳斥。
————————
为什么说中医不是科学?
·方舟子·
[方的题目劈头就问“为什么说中医不是科学?”,如果你被吊起胃口,一心想知道为什么不是的道理,且慢,他还要反复说三遍:中医不是科学,中医不是科学,中医不是科学。]
1955年成立的中医研究院在去年11月改名为中医科学研究院,特地加了
“科学”两个字,据称这表明结束了多年来中医是否是科学的争论。如果靠
灵枢第30.决气
在本神篇里,气是作为具象的质地而提出的。如果要被我们接触到,也就是说,从仍然带有抽象性质的一个范畴,变成为更加具体的可观察的对象,则有6个途径,就是: 精、气、津、液、血、脉。
在内经里,同一个词汇,常常会根据具体的语境,而指称为处于不同抽象程度的对象,例如本神篇里面的气,和“精气津液血脉”当中的气,即是处于不同的抽象层面的对象,因此黄帝自己就说:“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
本篇首先一口气界定了13个概念,几乎就构成了一个形而上层面的完整意义上的人,而这样的一个人的概念,则是西方古希腊传统的思想未曾有过的1
这13个概念是: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
它们以一种Euclid公理的叙述风格如此定义:
天之在我者德也
地之在我者气也
德流气薄而(有)生者也
故生之来谓之精
两精相搏谓之神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
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心有所忆谓之意
意之所存谓之志
因志而存变谓之思
因思而远慕谓之虑
新评论
13 years 16 weeks ago
13 years 16 weeks ago
14 years 20 weeks ago
14 years 20 weeks ago
14 years 43 weeks ago
14 years 44 weeks ago
14 years 44 weeks ago
14 years 45 weeks ago
14 years 45 weeks ago
15 years 11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