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媒体与话语权的分配

比较一下两个场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报纸杂志业,和21世纪初这10年来的互联网网络阅读。
这两者正好相距100年。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报业概况
1815年,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在马六甲出版《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hinese Monthly Magagine);
1850年,上海《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
1870年,王韬在香港开始中文报业;
1872年,上海《申报》;
1893年,上海《新闻报》;
1890年后,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傅兰雅(John Fryer)、李佳白(Gilbert Reid)在北京。
1896年,梁启超在上海《时务报》;

算汽车的能源账

城市规划需要考虑的三大要素(能源、信息、物流)之一的物流,需要靠交通来承担。
目前的交通模式一个主体,就是汽车与道路。
中国的特点是,家庭居住密集度高,日常交通,以步行和公交为主,辅助以小汽车。
长途的物流运量,还是以火车、轮船为主,当然现在长途货车与飞机运量也上来了。
物流当中涉及的能源,就是一个需要精算的问题。

根据网络资料,粗略算一下电动汽车与一般汽车的能源效率之比较。
中国的电力来源的组成比例(2007年):
火电:80%,基本是烧煤;
水电:18%;
核电:1.8%;
其他:零头。

中国燃煤电厂的平均发电效率:约40%。

庞加莱的一句话,以及关于讨论,政治,民主

流行一种观点,就是只要都抱持一种开放、公开、平等的态度,任何问题都是可以讨论,都是可以经由讨论而获得进步的。
我认为这种观点非常粗糙,凡是可以置入这种情态下加以讨论的话题,必然是平庸的。例如,政治要追求公正平等;每个人都必须拥有选择的自由;人人生而平等;。。。。
实际上,任何问题,一旦进入深刻的地步,就必然出现分歧,问题有多深刻,这种分歧就有多深刻,凡是漠视这种分歧的人,那是因为他从未有能力理解深刻的事物。

从一个角度看金融危机

现在谈金融危机的,当然多了。
但是我还没有看到从比较基本的角度来看这个东西的,我想提起的是,现有的制度,不仅不能遏制贪婪,而且是纵容贪婪,导致了金融危机,乃至于经济危机。
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没有错。
表面上看,是美国的房屋贷款购买者,提前且过度消费了,而导致危机,但这个事情之所以发生,背后是一个制度在支撑,这个制度以提高活力或效率为名,纵容金融资本家的贪婪。而这个制度,目前正好是无数小资与自由派眼中的美好世界的代表。
所以,对于一个制度,固然要讨论它是否具有公平公正的能力,同样也要讨论它是否具有遏制贪婪的能力。

人的生活方式的演进

农业不可避免要工业化,因此,人类生活方式的普遍城市化,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城市化,目前的主流阶段,还是各种供应的集中化:电力(能源)、通讯(信息)、物流(街道系统)这三大要素的集中供应,保障了在最低成本下,最多数人口生活品质的提高。
当然,这里面应该也可以做定量分析,多大的城市规模,才是经济效果最好的,过大了,会受到上述三大要素供应能力的限制,过小了,会迅速提高供应成本。
按照上述基本原理及标准,农村是落后的生活方式:在获得同等生活品质的前提下,成本会比城市高得多。

中国佛教史

早期对佛教的接受环境

外来宗教进入一个成熟社会,是一个分层次的过程。中国内地的接受环境,迥异于西域和西藏,也因此,佛教在内地环境的流播,才有了独特的中国化演变。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