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第一地:五識身相應地。
何谓“五識身”?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就是我们的五种感官形式,前面四种大体与现代概念相等,身识,则包括了触觉与本体感觉,例如空间位置感、加速度感等等。总之,立下这五种识的名义,就是为了归纳出我们对实在世界的全部直接感知形式,至于如何把这五种识与现代生理学的范畴对应起来,并不重要。
何谓“五識身相應地”?就是:
五識身,自性,彼所依,彼所緣,彼助伴,彼作業。如是,總名:五識身相應地。1
- 1.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就是讨论修行者的十七种境界:
一、五識身相應地;
二、意地;
三、有尋有伺地;
四、無尋唯伺地;
五、無尋無伺地;
六、三摩呬多地;
七、非三摩呬多地;
八、有心地;
九、無心地;
十、聞所成地;
十一、思所成地;
十二、修所成地;
十三、聲聞地;
十四、獨覺地;
十五、菩薩地;
十六、有餘依地;
十七、無餘依地。
为什么要分做十七个等级的境地呢?当然是前人的经验总结,据说是弥勒菩萨所说的,谨慎地说,也可以说是对先圣某一种修行路径的总结。
具有潜在的交配可能性的个体集合,就可以定义为群体。
显然,这样一个群体是属于一个物种,并且一般而言,受到一定的地理制约,尽管理论上,受到严重地理隔绝的个体之间,也存在潜在的交配可能性,因此,我们甚至可以在某些情况下,把全球的同一个物种定义为一个群体,但实际上,交配的极小概率,使得我们可以相对缩小群体的尺寸。
群体是进化的基本对象,甚至,我们可以把进化定义为群体的循时重构。
当然,这个群体的定义,使得我们暂时只能考虑有性生殖的物种,而对于无性生殖的物种,群体的概念同样是可以通过血缘关系而适当定义的。
物种,迄今仍然是生命现象中的一个神秘景观。
按照一般的定义,所谓物种,是指能够发生配育关系的一个等价类类群,所谓不同的物种,当然就是指存在生殖隔离的类群,也就是不能发生配育关系的个体,分属不同物种。
这是一种所谓生物学物种概念(biological species concept),依靠配育关系来予以定义,因此对于无性生殖物种,这种定义就不可行了。
显然,这个定义在进化的意义上,是一种比较高等的具有特定辨识指向的定义,而非普适的定义。
那么,我们是否能够找到一个更加本质更加普适的定义,用于表征生命进化的多样性趋向呢?
新评论
13 years 16 weeks ago
13 years 16 weeks ago
14 years 20 weeks ago
14 years 20 weeks ago
14 years 43 weeks ago
14 years 44 weeks ago
14 years 44 weeks ago
14 years 45 weeks ago
14 years 45 weeks ago
15 years 11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