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何以成为我们要考虑的一个对象呢?
看到海水漫上来,我们说那是因为潮汐;
看到一个人走过来,我们说那是因为他愤怒。
这就是区别:我们都默认了人的行为的原因,是一种称为心理的东西。
那么人可以没有行为吗?一个物理对象静止,我们有可能忽略其静止的原因,但对于人,只有死人、以及类似死人的人,没有行为。活着的人,每个时刻都是处在行为之中,每个时刻我们都没法忽略其所处之行为。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第一个结论:心理,是人类存在的一个必要环节。
心理,何以成为我们要考虑的一个对象呢?
看到海水漫上来,我们说那是因为潮汐;
看到一个人走过来,我们说那是因为他愤怒。
这就是区别:我们都默认了人的行为的原因,是一种称为心理的东西。
那么人可以没有行为吗?一个物理对象静止,我们有可能忽略其静止的原因,但对于人,只有死人、以及类似死人的人,没有行为。活着的人,每个时刻都是处在行为之中,每个时刻我们都没法忽略其所处之行为。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第一个结论:心理,是人类存在的一个必要环节。
灵枢第30.决气
在本神篇里,气是作为具象的质地而提出的。如果要被我们接触到,也就是说,从仍然带有抽象性质的一个范畴,变成为更加具体的可观察的对象,则有6个途径,就是: 精、气、津、液、血、脉。
在内经里,同一个词汇,常常会根据具体的语境,而指称为处于不同抽象程度的对象,例如本神篇里面的气,和“精气津液血脉”当中的气,即是处于不同的抽象层面的对象,因此黄帝自己就说:“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
本篇首先一口气界定了13个概念,几乎就构成了一个形而上层面的完整意义上的人,而这样的一个人的概念,则是西方古希腊传统的思想未曾有过的1
这13个概念是: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
它们以一种Euclid公理的叙述风格如此定义:
天之在我者德也
地之在我者气也
德流气薄而(有)生者也
故生之来谓之精
两精相搏谓之神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
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心有所忆谓之意
意之所存谓之志
因志而存变谓之思
因思而远慕谓之虑
在白人殖民主义时代,骨子里认为白人至上的人应该是大有人在的。甚至到了20世纪,种族歧视乃至纳粹暴行仍然肆虐一时。对于这些人类社会的现象,如果我们只是放在一本历史书里面去看,大概顶多也就是会觉得悲哀。但当我异想开天地把这些现象放到一本生物书当中去看的时候,却突然不寒而栗起来。
从一个假设开始
胎息经从内容来看,应该是非常早期的功法著作,很多人认为是唐代作品,因为有唐人幻真先生为此经做的注留世。
胎息经全文很短,先给出全文:
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
气入身来谓之生,神气离形谓之死;
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无以养神气;
神行即气行,神往即气注;
若欲长生,神气相注;
心不动念,无来无去;
不出不入,自然常住;
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再逐句解释:
胎从伏气中结
胎,是本文的一个中心范畴。先不论其为何。先看伏气。
新评论
13 years 16 weeks ago
13 years 16 weeks ago
14 years 20 weeks ago
14 years 20 weeks ago
14 years 43 weeks ago
14 years 44 weeks ago
14 years 44 weeks ago
14 years 45 weeks ago
14 years 45 weeks ago
15 years 11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