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

修行的平常心与“成功”的语境

这是两个话题,但是有关联的。
字面上,平常心,已经是很平常的词汇了,都知道意思,但深入体会与切实践行,总是不够的。“我已经很平常心了的啊”,这种话语,莫说为妙。
一个症象,是从平常心平常到散漫上去了,那就不是平常心,而实质上麻痹心,麻痹掉自己的敏感,从而耐受于散漫。
所以,所谓平常心,需要一个关键的判别标记,就是是否保持敏锐。
之所以说“敏锐”是很好的判别标记,是因为敏锐不涉及任何意图。“我要怎样怎样”不能保障你的敏锐,“我不要怎样怎样”也不能保障你的敏锐,敏锐,是一个单纯的生理状态,直接源于精神整体的状态。

修行的路径

人群最重要的属性,也是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最重要的关键,是: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人与人都是不一样的。
因此,修行的可能路线图,是非常复杂多端的,多到从我们每一个人的脚底位置开始,都可以找到有效的修行进步之路线,尽管没有两个人的位置是一样的!
所以,要画出详尽的修行路径图,完全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们可以尝试对人群做分类,对于每一个类别,做出粗略的路线估计。历来的圣者都是如此做的,只是有精粗之不等。对于这件事,其中,佛陀是做得最精细的,或者说,佛教的历代高僧是做得最精细的。

圆满之途

圆满之途,佛家与道家分别给出了一半的答案,两者相加,就成就了至为圆满之途。
佛家着力处,是弃;道家着力处,是取。弃至极,而后有取至极,因此,我谓之圆满之途。

佛学之基本大义集中在四点上:苦、集、灭、道。

一般来说,在前三点上,还是有不少人依照佛家修证之途,做到了一定程度之领悟,但是在最后的“道”上,弱下来了。
为什么?因为前面一直都是一个“弃”字诀,弃的惯性大了,一般人要再上层楼而领会弃之极所显像的取,很困难。
所以此时,救弊者,天下至为刚健之道家也。

道家的传统修证初阶,正好是与佛家相反。

武学概论.2

没有反馈,所以不知道我上面说清楚了“何以立志如此重要?以及立志意味若何?”这两个问题没有。。

概括一下,能立志,说明你在人的本质意义(生发)上你是自由的,因此具有基本的重要性。立志意味着你如何选择的问题。武学之所以立志为先,乃在于唯有我们的此一权能,可以带领我们超越被庸常禁锢的肉体。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了,我们心志上的惰性,就是我们对于自由的弃权。
(其实一般我们日常所称的自由,并非我们本性上需求的自由。)

感知上我们常常画地为牢呢,是心志惰性的一个必然结果。

【例】

不作为是入道之门

我先得承认在这里我有标题党行为,因为这个标题肯定会引起大多数人的不以为然,实质也是,这是一个不精确的标题,因为所谓不作为,我是要指特定的不作为:内在地重估一切作为的价值。既然是重估,那就是先放倒再说。
其实,这个标题也是有来历的,因为这个角度,正是甘地窥入道基的角度。

先放倒再说,不是一句轻巧话,而是一个很关键的步骤,世间烦恼大都源于缺乏真正放倒这个步骤所致。

一个明晰的态度

一个明晰的态度,是我把自己从混沌中捞出来的唯一之途。
这个态度,就是关于自我的态度,关于存在的态度,关于所为之方案的态度。要而言之,就是一个态度。
爱因斯坦有过一个平实的说法:“整个科学,不过是日常思维的一个提炼。”这就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态度,他以此态度,切入:“作为一个物理学家,他不能只限於检查自己特定领域的概念,如果他不去考查一个困难得多的问题,即分析日常思维的本性问题,他就不能前进一步。”这里,正是他对整个物理学进行理解和重整的最初出发点,最初态度。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