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方面:
1.生物力学
2.定向感知
常见姿态下全身的应力状态是基本背景--分为肌肉骨骼和内部器官两方面;也可以分为宏观与微观两方面。
所谓放松,首先是肌肉-神经应激状态的调整,进而由姿态调整而改变应力状态。然后是意念层面的,最深入的则是内脏层面的调节。
定向感知是形意功夫非常关键的因素,而形意功夫则是动功的一个核心手段。
2个方面:
1.生物力学
2.定向感知
常见姿态下全身的应力状态是基本背景--分为肌肉骨骼和内部器官两方面;也可以分为宏观与微观两方面。
所谓放松,首先是肌肉-神经应激状态的调整,进而由姿态调整而改变应力状态。然后是意念层面的,最深入的则是内脏层面的调节。
定向感知是形意功夫非常关键的因素,而形意功夫则是动功的一个核心手段。
道藏里有所谓《诸真圣 胎神用诀》,含28则短文,都是托名历史上或传说中有名的所谓真人仙人作为作者的。单纯从用词看,感觉上为唐宋文字,糅杂佛语。
这28则短文从内容上看还是比较一致的,入手,路经,都是类同的。其共同的特点是,直截了当,大道平易。
不过世间常态是,简易的东西反倒是不容易被人咬住实作的。
所谓胎和息,是这些短文的着眼点。胎,是无中生有的东西,说它无,是因为常人生理上确实无此东西;说它有,是因为既有之后,在比较高的生理层面上,确实建立起了一个由心理出发的多通道的调节中心。
这个东西当然可以有多样的描述方式,因为不同的背景下,是可以做类似的事情的,差别只是在于可把握性上。
那倚赖气兴的收纳到本底,是基本的进步问题。
关键的转机,在哪里?
由意念而起行动,赤子能为。
检视这个所有
它全部可能的成就
伺候着,这个宇宙秘密
是此刻不能眨眼的理由
人,如此地活动着,怎么可能贴近,落实,以至于直接就是化身为宇宙之秘密中枢呢?
一个人的活动,是什么样的呢?所谓反观,第一步的目的,就是要找到这个答案:
从自己,从他人,从过去,从将来.物我的观照.
一个人的活动,在自己身上发生着,要被自己看到,其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这个所谓看到,绝不是你可以在日记里面写出来的那些,甚至也不是你在冥然自照时所抓获的那些自我片断.
这个看到,
如此的活动,并不是多大的问题,因为所有的那些活动,都可以做到不妨碍这个自我生息不止的内在工作.
这正是我们第一步需要达到的位置:让所有那些活动当中的正当者,在自我持续的内部工作的时程当中附带完成.
学术的味道,可以用“皓首穷经”这个词来表达一二。
修习的味道呢,“如是如来”。
学术的目的,是知识,一种眼前可被叙述的对象。追求这个知识的广大,精细,和深入,是这条路恒久不变的方向。
修习的目的,是实证,一个基于自我体证的过程。不懈地收获实证的内涵和境界,构成人类本质进步的脚印。
更加彻底地说,知识,是初步的原料,其内化或布施于自我,可收获实证;而修习呢,实际上也还是从知识之观起步的。
那么这两者何以在现实世界出现极大之分歧呢?
站在历史外面来看,是人类智慧的不足,自然地要求暂时分工。
站在我们自身来看,简要而言之,就是求知者的根性不足
乾隆年间,徐灵胎在他的《医学源流论.自叙》当中说,“古圣人之治病也,通于天地之故,究乎性命之源,经络脏腑,气血骨脉,洞然如见,然后察其受病之由,用药以驱除而调剂之。”
这还是一个过于简略的描述,但却是整个传统里面对于中医理论之发生的基本观念,今天我们可以说,是一个基于内证的科学途径。
何谓内证?这个复杂的问题可以尝试通过一个稳妥的途径来获得解析,例如,就考虑徐灵胎本人的认知途径。
徐首先提出一个基本概念-元气,他把这个概念放在一个生命最基本的层面上。
新评论
13 years 4 days ago
13 years 4 days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48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