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人殖民主义时代,骨子里认为白人至上的人应该是大有人在的。甚至到了20世纪,种族歧视乃至纳粹暴行仍然肆虐一时。对于这些人类社会的现象,如果我们只是放在一本历史书里面去看,大概顶多也就是会觉得悲哀。但当我异想开天地把这些现象放到一本生物书当中去看的时候,却突然不寒而栗起来。
从一个假设开始
在白人殖民主义时代,骨子里认为白人至上的人应该是大有人在的。甚至到了20世纪,种族歧视乃至纳粹暴行仍然肆虐一时。对于这些人类社会的现象,如果我们只是放在一本历史书里面去看,大概顶多也就是会觉得悲哀。但当我异想开天地把这些现象放到一本生物书当中去看的时候,却突然不寒而栗起来。
从一个假设开始
野生的哺乳动物一部分是相对的定居者,那么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就是,这类动物,例如长颈鹿,是否具有私有的概念,以及它如何界定自己的私有财产。动物当然没有货币,也没有工具和家私,它只需要食物,最多再就是一个窝。那么有可能成为其私有财产的就是它的食物产地或者说“餐厅”了。
财产有多少
根据动物具体的食性,一块固定大小的地域所能够持续性产出的食物当然是有限的,那么一个动物不得不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获得并维持能够满足自己基本食量需求的产地,就好像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最重要的问题莫过于拥有一份能够挣取足够薪水的工作,从而为自己以及家人的餐厅提供足够的食物。当然,我们不能先验地认为动物具有和人一样的智慧,可以用来算计自己所拥有财产的数量,我们能够做的,首先就是实际地观测动物个体的固定觅食区域的大小,再试图归纳出一些可能的规律出来。
孤独的人类常常喜欢把渴求的目光转向其他动物,而人与动物的交流注定是充满诙谐和隐喻的,因为我们在心里知道无论什么动物都是“其实不懂我的心”,而更多的人则宁愿把动物臆想为自己的朋友,以排遣自己生死两茫茫的乡愁,这大概就是宠物的心理来源。不过对于动物学家来说,努力排除臆想,追求对动物的意识和行为有一个恰当的评估,应该是用科学来澄清人类对于芸芸众生、血肉有情的乡愁真相的一个开端。
行为与动机
要理解一个陌生人,我们总是可以从聊天开始。要理解一个动物,我们只有从行为的观察开始。而相对容易理解的行为当然是在我们人类看来动机非常明确的行为,也就是说我们选择要去观察的行为,当然最好是从我们人类自己对其动机就有清晰感受的行为开始。象读书之类极端人性化的行为当然是不可能在动物那里找到的,那么我们不妨选择广大动物们都会有的行为,例如战争,也就是打架,大概是几乎所有动物都本能就会的。
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生命周期的一件大事。在其过程中,微管被认为是重要的结构因素。诸多的细节正在逐步揭示出来,但整个预想的模式,代表着目前我们对于细胞的理解,值得回过来看。
人为什么会生病呢?如果从现代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生命结构的最小线度达到了纳米量级,人的个体则是米级,相距9个量级,再立方一下,则是27个量级,而整个宇宙的星系数量之量级也不过如斯,因此我们审视自己的肉体,真可以像上帝审视自己创造的宇宙星辰...如此庞大的系统,也许我们该反过来问,更加合适点,人有什么理由可以做到不生病呢?
人为什么会衰老乃至死亡呢?这个问题如果也反过来问,答案却并不更显然,人有什么理由非得衰老和死亡不可呢?
如果把问题只是限制在物质的层面,也许答案就是某种描述态度下的无奈;如果考虑到自己这个生命还负载着一种所谓独特的精神呢?
成瘾性是一个已经有意学究化了的字眼,但还是掩饰不了其中人类的尴尬:我们一有机会就会吹捧意志的自由,声称我们人类因自由心灵而傲立于此物质世界。但,回到座椅,抽出一支香烟,自己可能就知道了,那其实是大话,马克.吐温莞尔一笑:“戒烟其实非常容易,我已经戒了好几百次了。”
人就是一种动物,就是一个物质的结构体系。这点是所谓科学一开始就低调承认的,所以后来人们就更精准地发现了令唱高调者汗颜的,是烟草里面所包含的一种简单的有机分子,尼古丁。
尼古丁(nicotine)的分子结构以及它在人脑发生作用的地方
新评论
12 years 51 weeks ago
12 years 51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3 weeks ago
14 years 27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47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