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tten:在宇宙起源时期的弦是否有可能随着宇宙演化而演变为今日可见对象?(Witten, Phys. Lett. B153, 243 (1985))
基于可微扰弦论,存在3个不乐观因素:
1.弦的线密度;
2.宇宙暴涨足够稀释了弦;
3.弦的稳定性.
目前这三个因素皆有人提出了化解之方.
最重要的是,有可能那样的弦足够重,运动速度也足够快,使得不能排除今日通过引力波探测到弦的存在.
1.弦的引力效应由其线密度决定,80年代的计算结果为导致与弦平行的光束偏转达到1度,但COBE和WMAP给出的上限分别为1/100度和1/1000度.不过90年代中(Henry Tye hep-th/0501099)等人的计算结果为1/1000到10亿分之一度,从而化解了第一个因素.
2.Tye给出了一个基于膜的暴涨模型,根据这个模型,在暴涨末期膜与相应反膜湮灭之后不仅放出能量和光子,还放出在宇宙膨胀期存在的长闭弦.
3.最初认为暴涨后弦不管是不是带电荷,都不能稳定生存到今天.但Tye类型的宇宙弦如果是基于Silverstein给出的F弦D弦网络模型,则衰变率非常低,导致我们不仅有可能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当中找到退藕时期宇宙弦的引力痕迹,甚至有可能找到在近期宇宙弦所发出的引力波.(hep-th/0308055,hep-th/0312067)
那么宇宙弦所可能激发出来的引力波信号会具有什么特征呢?
下面是模拟一个弦片段发生振荡,从而激发出引力波.该弦片段约100光年长,而振荡沿着该弦片段的整个传递时间约为100年.
新评论
13 years 1 week ago
13 years 1 week ago
14 years 5 weeks ago
14 years 5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48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