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我

理解

从现象上看,理解是人类特有的一个基本属性。
但是,如果观察动物行为,又会发现,动物也具有一些类理解的行为,例如动物的习性或习得技能,都是基于对环境事件的适应,或者说,理解。
因此,我们有必要把一个人类所特有的理解功能,予以明确出来,从而通过这个概念,来揭示人类之特性。

人类理解的根本途径,是观照。尽管,这一事实常常被各种现象所掩盖,例如,概念的使用,抽象的滥用,都可以起到掩盖的作用。

观照

我们设定,最根本的理解,是作为观照的结果。
那么,观照所表达的,就是人与其对象的基本关系,正是这种基本关系,决定了人之相对于这个世界的意义。

实现

实现有一些稍微狭义的变体,例如实验、试验、计算、成立为一个事件,等等。
一般而言,实现就是指人类的一个意识事件,映射到了一个真实世界的事件。这种映射能够发生,具有这个宇宙之中最伟大的意义。

一群蚂蚁在我房前树下做了一个窝,这是一个真实世界的事件,但,不是一个实现,因为它不是人类的一个意识事件的后果。

瑜伽师地论之继续论.1

先说第一地:五識身相應地。

何谓“五識身”?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就是我们的五种感官形式,前面四种大体与现代概念相等,身识,则包括了触觉与本体感觉,例如空间位置感、加速度感等等。总之,立下这五种识的名义,就是为了归纳出我们对实在世界的全部直接感知形式,至于如何把这五种识与现代生理学的范畴对应起来,并不重要。

何谓“五識身相應地”?就是:

五識身,自性,彼所依,彼所緣,彼助伴,彼作業。如是,總名:五識身相應地。1

  1. 1.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之继续论

瑜伽师地论,就是讨论修行者的十七种境界:

一、五識身相應地;
二、意地;
三、有尋有伺地;
四、無尋唯伺地;
五、無尋無伺地;
六、三摩呬多地;
七、非三摩呬多地;
八、有心地;
九、無心地;
十、聞所成地;
十一、思所成地;
十二、修所成地;
十三、聲聞地;
十四、獨覺地;
十五、菩薩地;
十六、有餘依地;
十七、無餘依地。

为什么要分做十七个等级的境地呢?当然是前人的经验总结,据说是弥勒菩萨所说的,谨慎地说,也可以说是对先圣某一种修行路径的总结。

日常意念的转化

决定一个人的实境的中心位置的要素,是其日常意念。而日常意念,正是一般人之现在的最主要的充塞内容物。
所以,日常意念的转化,是修行者最主要的工作,也是最困难的工作。

在起始的阶段,一般人所采取的自然的策略,是通过正当的工作,来排挤日常意识。这正当的工作当中,包含了意志、规划、专注、以及其他诸等高等{精神权能},因此,我们期望能够籍由这正当的工作,来提升自己的实境。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