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作为基本技能的哲学
科学,是人类有史以来效用最显著的理性成就,籍由科学,
但,有意思的是,科学与理性,常常对精神造成极深刻的蔽障。
有两个问题,是科学与精神同时面对的,特别是,
1,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2,人类精神的本质是什么。
正是在这两个问题上,科学与精神有可能发生正面冲突。
以下文字,纯属内在经验,仅供内修至相当境地者参考。一读之下,难明其义者,请略过。
+++++++++++++++++++++++++++++
何谓低等权能?
相较高等者而言也。
何谓高等者?可沾附攀援而增上者也。
以此,即可分辨,即可分别处置。
如何分别处置?分别有其法。
可沾附攀援而增上,有两个要点:可沾附攀援,和增上。两者缺一不可,构成高等权能之判别要件。
低等权能,则相应两个特征:解离,无增上。
解离,解离自我于大全实在,无着力处而踩空踏虚矣。
这个人,应该说,是一个时代的典型人物。因此,我关注的重点在于:他是如何体现其时代的。
梁漱溟的禀赋,大体说来,是中等,或者说,是比中等多一点点。这一点点,并不多,但足以使其有自立的姿态和力量。
于是,这样一个具有基本自立姿态的传统知识分子,能够非常深切地表征其所处的时代。因为,他不具有时代的超越性。
下面,我主要根据其88岁时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教授艾恺博士的谈话记录,来分析这种时代属性。
一个场景
这是一个典型的东西思想的交谈场景,发生在梁漱溟88岁的时候。
心志的生灭,不管怎么强调其重要性,都不为过。
一般我们所能够遇到的最艰难困苦的问题,正是,心志,生不起来。
一般最令我们激动奋发的事情,就是,心志勃然而生。
然而,心志,常常都是,生,而后,灭;每一次生,都需要足够的等待,甚至,陷入等不到的绝望。
所以,我们承认,心志,是我们修行最困难的课程之一。
所以,我们需要集中智慧,来看清楚,何以心志有生灭。
先看灭。
最常见的灭的场景,就是日常生活。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日常生活简直就是一个无边的泥沼,千千万万生灵千千万万的心志勃发后,咕嘟冒个泡,攸然寂灭。
神经可塑性一直都是非常显著的实验事实,从大脑受损的代偿性,成熟的康复训练,到正常神经功能的增强,都充分提示我们,神经系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即围绕着训练目标,而改变既有的神经组构,使得新的组构适应目标的需求。
这一能力使得我们对神经系统的全部潜力充满期待,尽管我们还不知道这种可塑性的边界在哪里,一般,我们是设定存在某种边界的,但是,即使存在那样一个边界,那边界又何尝不是与训练条件相关的呢?
可以说,修行的根本落脚点,就是在这里,只不过,按照现代神经科学的术语,称为神经可塑性;在修行的传统里面,称为改变气质。
新评论
13 years 25 weeks ago
13 years 25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5 years 1 week ago
15 years 1 week ago
15 years 1 week ago
15 years 2 weeks ago
15 years 2 weeks ago
15 years 20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