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道

最伟大的哲学家是谁?

BBC在其网站做了一个在线调查,以谁是最伟大哲学家为题进行投票。
结果如下:
|>

BBC wrote:
1. Karl Marx, 27.93%
2. David Hume, 12.67%
3. Ludwig Wittgenstein, 6.80%
4. Friedrich Nietzsche, 6.49%
5. Plato, 5.65%
6. Immanuel Kant, 5.61
7. St. Thomas Aquinas, 4.83%
8. Socrates, 4.82%
9. Aristotle, 4.52%
10. Karl Popper, 4.20%

前十以外的是:
Rene Descartes
Epicurus
Martin Heidegger
Thomas Hobbes
Søren Kierkegaard
John Stuart Mill
Bertrand Russell
Jean-Paul Sartre
Arthur Schopenhauer
Baruch Spinoza
|>

这个列表可以用来说明民众对于“哲学家”的概念,当然这里的“伟大度”,不如说是进入社会生活视野的“普及度”。这里面有意思的问题是,投票者的选择标准是什么?

簡捷楞嚴|卷第一

簡捷楞嚴


这是一个尝试,剪除佛经不合时宜的文字,增补阐发性的只语,并加以演绎,或可得一合时宜的文本。下面是去年写下的一点,蓝色的是我的填补和演绎。打算继续这个事情。

大唐神龍元年龍集乙巳五月己卯朔二十三日辛丑,中天竺沙門般剌蜜帝,於廣州制止道場譯出。
正諫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筆授。
烏長國沙門彌伽釋迦譯語。

佛語,故事也。天移人換,心無少異。故吾徑予削脩,以求直指心源。然緣起法門,俱不可強,奈何乎天!
阿难以多闻多识著称,更是典型的热衷于艺术的人,图画,雕塑,音乐,...,凡此色等皆可激发其最大的热情,甚至他发心剃落跟随释迦牟尼,都是因为看见释迦牟尼的非凡状相,
“我見如來,勝妙殊絕,形體映徹,是以渴仰,從佛剃落。”
终于某天,他遇见一个美女,缠生无数尴尬情事,反转之下,始恨無始以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只有请释迦牟尼说法。
释迦牟尼深知要阿难去觀想色相,徒然曲折,更是认贼作父。因此直截与其辨析心之本体,循此,或可归位复性。
此楞严之始。

《楞严》之缘起,在阿难顿惑于尘色。阿难以多闻著称,故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啟請开示。
佛知阿難未離惑境,就事論事非澄清直道,乃令阿难回顾其向学之初机,发心之始缘,以求顺缘斩根。

阿难:我見如來,勝妙殊絕,形體映徹,断非尘世昏物,是以渴仰,從佛剃落。
佛: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所見為何?誰為愛樂?其時感受愛樂者為何
阿難: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捨生死。
愛樂無對錯,行愛樂者有妄想顛倒,故反求心目,方是此篇主旨。
又,心是何物?今人莫不指認心之用為心之體,所謂認賊作父,莫甚于此。
佛: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于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吾今問汝,心與目,何所在?

阿難:一切世間諸生,皆為識心居在身內。我今觀此浮根四塵(眼耳鼻舌),秖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
以物相言也,故佛始以喻破其物相。
佛: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祇陀林,今何所在?
阿難:吾所見者,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孤園。今祇陀林實在堂外。
佛: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
阿難: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次觀大眾,如是外望,方矚林園。
佛: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

阿難: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佛:如汝所言,身在講堂,戶牖開豁,遠矚林園。亦有眾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
阿難: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泉,無有是處。

佛:阿難,汝亦如是。汝之心靈一切明了,若汝現前所明了心,實在身內,爾時先合了知內身。頗有眾生先見身中,後觀外物。縱不能見心肝脾胃、爪生髮長、筋轉脤搖,誠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內知,云何知外?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無有是處!

世俗及其反动

人必然首先是世俗的,这是由我们的生物属性决定的。
奇怪的倒是,人还可能有逆向世俗化的选择。

例如一切世俗智者的选择,都可以做反向的选择,而且是基于理性的选择。这何以是可能的呢?

比方说,[钱文忠|http://krsna.lamost.org/engine/node/509],其实是一个含义上的绝对诚实者,可以用来作为一个比较显目的对照者。
对照谁呢?
基于这个坐标原点,有漠视财富者,有纯粹艺术追求者,有纯粹知识追求者,...凡此种种,都是采取此原点之另一端方向者。

我们的问题是,纳入了各自的立场,是否存在一个比较超上的评论。

什么是重要的?

进入人的视界的东西是太多了
人可以从事的事情也太多了
每天,该做的事情更是太多了
但,我的生命有限啊
什么是最重要的呢?

可以是一个幼稚的问题
也可以是一个深刻的问题
但,其实是一个挺奢侈的问题

人有机会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机缘并不多
然后认真去寻求答案的机缘更是罕见
毕竟,提出这个问题
意味着你在试图拥有对于你自己最为根本之事务的选择能力
和选择的机会

幸运的是
我们可以看到别人
以一种旁观的态度
获得一个比较完整的观感

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和潜水的沉静
网络虚拟世界飘荡着无数真实裸露的灵魂
管窥之缘是否如老友印象
全然在于你是否足够敏锐

可言说的时期

言说,分为三个逐次的境地:
*意识,漂浮附着于每个人的每个时刻;
*思想,藉由理解与表达的能力,很多人都拥有一种称为思想的东西;
*见证,是实地,还可以有其他的称呼,是少数人穷根究底之后所抵达的位置。
依据此三个境地,这个部分在三章的结构里面推进着加以叙述。
*[第一章.可以把一切都说尽吗?]
*[第二章.我们有分歧吗?]
*[第三章.止步于断崖]
观看人,首先是藉由其言谈,那是我们理解人的基本途径,也正是人类言语能力的功能之所在。
但我们平常经由言语的理解,在把握内容的同时,往往忘了,我们是行进在言语之途。
这点小小的遗忘,会带来一些后果。
例如我们大量的争论,其实只是由于言语这种方式带来的;

思想如何可以被评价

思想史,这个词自然会引导到一个形象,含时间变量的连续变化对象。
从微观上说,意识流是一个时间的连续对象。然后思想的交流与叙述乃至表达中的完成,都是在基于这个意识流的基本事件而进行的。

那么在这样一个现象的视角下,思想的评价如何是可能的呢?又该如何进行呢?

要点在:任何涵义,无论借助于什么语言和场景,都是存在一个展开中的既定结构,也就给予了那个结构一个标度。

因此,所谓思想史,本质上是依赖一个非时间性的语义结构,然后该语义结构的随着时间的流变,才构成所谓思想史。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