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任何一种文化的核心观念是什么?

从人类整体的角度,就是我们何以必然地从动物长大为人,其中的关键当然就是我们的精神能力。
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我们从小长到大,一方面是一个动物性到人性的过程,另一方面,当大多数人停留在某个阶段之后,我们该如何回答进一步发展人自身的精神品质的问题,就是从平凡的人成长为不平凡的人,成长为人类当中的杰出者,成长为反映人类整体进步的先行者。
就是说人的意义,只是放在一个从动物进化到人的整体背景下看才看得清楚,因为很简单,过去几十万年进化的结果是有了我们这样的人,但是不能说人就固定是这样子了。
显然人一直在进步。
只是这种进步永远只会是发生在极其少数的个体身上,由那些少数人带领整个人类的进步,几十万年来,人就是这么一路走来的。

历史的真相?

但未必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
要知道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真相,很简单,架设10台摄像机,围着所有的场景从头到尾拍下来,那个影像记录可以定义为真相。
所以真相肯定存在,只是我们没法去架设那10台摄像机而已。
关于真相的争议是在获得那个影像记录之后引起的,即观众如何理解,这个就是所谓历史学的全部内容了。
有的人看了半截,有的人看了一点,有的人听了一点,总之不同的人所掌握的材料是有差别的,然后大家都来讨论自己对那个历史事件的理解,大家这么做的目的何在?
是寻求真相吗?未必
大体上,是在形成与论证自己对于人事的理解而已。

一生艰苦的王阳明

[[王阳明年表]]

阳明先生临终时,说了最后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当时他内心之境地,后人并没有真正理解或感受到。因为后世的人们对他的推崇,莫不夹杂了自己对于其事功的羡慕,或隐或显。而这个夹杂,一般就导致后学者看不到阳明先生贯穿一生的内在艰辛之所在。

龙溪早已说尽断头而生的道理

龙溪先生(王阳明之弟子)在冲元跟1百多学生说了如下这番话:

先生曰:自先师提出本体工夫,人人皆能谈本体说工夫,其实本体工夫须有辨。自圣人分上说,只此便是本体,便是工夫,便是致;自学者分上说,须用致知的工夫以复其本体,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致也。世之议者或以致良知为落空,其亦未之思耳。先师尝谓人曰:"戒慎恐惧是本体,不睹不闻是工夫。"戒慎恐惧若非本体,于本体上便生障碍;不睹不闻若非工夫,于一切处尽成支离。盖工夫不离本体,本体即是工夫,非有二也。

王阳明把人生存于此世间的根本任务,归结到“致良知”上。但平常人若从字面上看,致良知,这三个字实在是空泛得很。

天泉桥上的直白

大概是1527年的夏历九月初七,阳明先生即将南下平抚土司之乱,临行前两个大弟子:王畿和钱德洪,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进道的涵义上,心思意念是可绝对两分的,非黑即白,非善即恶,丝毫迟疑不得,半点混沌不得。故阳明先生常使用善与恶这一对范畴来泛指这两种内心势力。
落实到修证上,那么我们日常究竟该如何做呢?王畿性聪颖,体认到自我心灵本体,是空寂常明的,故认为善恶本无,心意一动,才沦入善恶可判的境界;钱德洪则性笃实,认为心之本体,毕竟只是潜居于后,日常言行,仍需谨守而勤劳,明烛于心,在日常中总是去看出个黑白分明来,总是做出个善恶取舍来。

历史是人类认知的流连归宿

我们的思维和意念,都是在达到历史的范畴,而获得一个某种意义上的最终归宿:
哦,这就是历史!

因为,时间,仍然是我们思维最重要的支撑构架。而如果贬抑时间呢?
不知道。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