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玄默

入静的生理背景

[Long-term meditators self-induce high-amplitude gamma synchrony during mental practice]
或者 http://www.pnas.org/cgi/content/full/101/46/16369
遵循感受的导向,在东方的传统里,一系列的自我精神修习方法,终究是需要在外物或对象的角度予以观察。
可以肯定的是,物质技术的手段将以另外一种语言方式来描述我们可以如何改造自己的精神,这对于日益把精神活动分解到基因,脉冲,递质,信号等物质层面的那样一种自我物化和贬斥的倾向,是一个扎实的反对。

后续的问题将会是非常有趣的:假设我们做到把一些功能性的指标落实到物化机制的指标上,例如假设记忆力的提高可以由某一些回路的电生理指标来描述,而传统的修炼手段可以导致该指标的变化,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使用早先流行过的所谓生物反馈法的思路,积极地针对该指标而练功呢?

庄子对白

庄子是如此生动,以至于你总是可以想象他就在你的眼前,穿着灰袍...
所以我要做的是,整理,然后随时跟他搭讪
最初是采用静态页面,在这里 ,现在尽量利用这个book引擎来做。

http://krsna.lamost.org/mind/zhuang/index.htm

修习止观和坐禅的要点

止观只是两个字,但世间千法万法,无非就是这两个字所表达的核心。
所以在1095年的时候余杭的和尚元照给这本书作序时说:“入道之樞機。曰止觀。曰定慧。曰寂照。曰明靜。皆同出而異名也。”
止,是容易的,打断当下;又是不容易的,抽刀断水水更流。
但,止,只是事情的一面,还有另外的一面,是观。
这部书的写作,是具有明确的读者意向的,即为当时的信众提供简约而全面的实修指导。

学术与修习的民间消长

看到一篇评述南怀瑾《论语别裁》的文章,勉强可以表现所谓学术与修习的悬隔,更何况世之所谓学问者实际垃圾学术呢。
在中国,修行是面向草根的,这个特点源于所谓修行的本质,乃是实作,在某个初步进入的阶段,甚至是需要对文字与学问行反动的。
相反,纯粹学问者,在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构成这个文化的精英。这个历史的问题得另外来讨论。
南怀瑾是一个典型的传统修行人,处在这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尽力维系那个传统的血脉。无法苛求的是,他们那一代人无力了解西方另一个半球发展出来的文化和成就,也就导致在某个视角下,显出难堪与逼仄来。
张中行呢,是个典型的现代中国的无根草民。他在这个社会当中的状况,具有轻微的反讽意味。

老子注我

做点注我的事情,谨守义理的做法见这里

4.道沖,而用之有弗盈也。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这章对于实作练功非常有益 。
冲,冲虚。用之,用道。盈,满,用而不满。
练气的时候,一种向上的积极的感觉,同时又是达到虚的感觉,所谓 冲和 就是这个意思,冲是有一种内在气感的感觉。鼓动内气的时候,就是一种冲击的感觉,由冲击而达到虚。
运用那个冲而致虚的气感,但不要满,就是不要很强地用意。
为什么不要满呢?因为身体内部必须有像深渊一样的感觉,如果一阵用意就让自己感觉很满了,那就不是深渊而是小坑了。

禅学之学,何为学?为何学?如何学?

我也来回答一下这些问题.
禅学之学,不是平常之学,或许四书当中的大学之学,可堪参引.
因为我们平常的所谓学,大都是获得关于外物的新知,即使是属于内在心理范畴的知识,也要把它叙述出来当成外物的对象加以领会和理解.而这种学,只是禅学的外部城墙,通读了所有经典,了解了大德们的修证经历,甚至能够描摹那种修证感受,从而能够肆纵词华,翻然大德之身.如此的人才,真是太多,但终究只是走遍了城墙,未得其门而入.

禅学之学,最关键的起始,是破墙而入.这个破墙而入,就不是坐着看看文字有所悟会这些事情了,相反,这个学,是要在你停止阅读的其他所有时间来从事的一项工作.所以要是有人认为看看这个看看那个,就可以增长了禅学之学,那只是水中捞月而已.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