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学

《逝去的武林》读后

武学,真的只是一种修养方式。传统武学的传承者,大都是走卒贩夫乡野之士,虽说有云古之学者为己,这些乡野之士,也是做到了的。那些真正上了道的修学者,不管原来是挥镢头的,还是杀猪的,还是卖菜的,都是真实的学者。
也许,最初学武,是有争强好胜之念,但一入道门,就不得不走上正道,一心于个人修为,争胜之心,不得不放到次要。毕竟,这些修武之人,大都无修心的基础,能够把争胜之心放到次要,就已然是不错的修为了。
师父对于弟子而言,最重要的就是,适当的时候"给句话",能不能起作用,那就得靠机缘。

武当道人徐道定

徐道定,本来是江西某地的一个孤儿,3岁时,被路过的一个武当后山的神秘道人抱走,然后在他5岁的时候,收为其徒。
这位神秘道人收徒比较特别,只收3~7岁的孤儿。他教给徐道定的,按照道定所表露出来的,就是采药、治病、炼气、以及防身技击。当然,最重要的是,一颗全纯的道心。
道定于1928年,也就是他42岁时,下山还俗,主要定居在武昌。此后他的一生,就是每年花大量的时间,手持一把师父交给他的小锄,背一个竹篓,进大山采药,下山后,救济贫病之人。其他时候,就是拿一把火钳,背一个竹篓,沿街捡破烂糊口。

武学概论.4

第一章,武学入手

在每一个时刻,贯注三个要点:静、动、净。这就是武学人生的根本着手处。

【静】
静是起式。
惯常的人生,充满了躁动、散逸、虚矫、麻木、。。。唯有,静而后明。
故,每个时刻,吾等必须迈入静定,作为起式。

静,是多层次递进的。
最粗浅的静,就是安静,不躁动。
但是,这个静所具有的一些表观特征,例如肢体的无动作,表情的安静,等等,都并不是实质的静所必需的,所以说,这个层次的静,是最粗浅的静,是一般人入门时,所唯一能够理解到、并可能做到的静。

一小段心意演练

5月9日夕时,大明山中。

心志与气

气,不管有没有其他语言的翻译,这个概念及其内涵,应该是非常独特的。
同时,不管是大众还是历代的修行者,对于气的理解,也存在大量的错误和偏差,要整理清楚这个概念,实在是一番巨大的工作。
我想从心志与气的关系这个角度入手,来尝试整理清楚这个范畴,似乎尚未见有人做过,但我认为甚为关键,因此不揣简陋,尝试一下。

在《心志的生灭》一文中,我说明了,何谓心志,心志的性态为何,就是如生命本身一般确凿的自我高等权能,无生无灭,是之有之,隐身而鼓,应声而现。
值此心志之在握,则气应意而显,不得不显也。
何故?

上古天真.第一

人之為物,焉非天真?然天行常健,其视常人又何异于猪狗?故天真者,天地之主体也,若人欲居之,離棄一切习性,而后或始入。
然則上古必皆天真耶?非也,以上古意識粗樸而測度其易而已。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狥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問于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狥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这一段对于黄帝的叙述,承袭自《大戴礼.五帝德第六十二》孔子之言。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