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全部经验告诉我们,越是高妙的心,越能驾驭这身。
一种奇妙的关系:远行的心,似乎距离身越来越远,其实,是越来越近。这是一个可靠的结论。
何故?
让我们回到那个经典的问题:自我,或者说心,在哪里?
楞严经正是以这个问题作为入道之门的。这里,我们不妨也来做一个讨论。
按照现代生理学的看法,自我,无非只是一种意识,属于大脑以及相关神经系统的功能表现。那么,是否就可以说,心,在躯体内部呢?
过去的全部经验告诉我们,越是高妙的心,越能驾驭这身。
一种奇妙的关系:远行的心,似乎距离身越来越远,其实,是越来越近。这是一个可靠的结论。
何故?
让我们回到那个经典的问题:自我,或者说心,在哪里?
楞严经正是以这个问题作为入道之门的。这里,我们不妨也来做一个讨论。
按照现代生理学的看法,自我,无非只是一种意识,属于大脑以及相关神经系统的功能表现。那么,是否就可以说,心,在躯体内部呢?
精神的求索者,最经常遇到的困难,是缺乏力量。
会有人问:为什么缺乏力量?
提问的人,企图通过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而获得一个可操作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但,恰恰这不是一个好问题,也就是说,缺乏力量,只不过是对参差现状的描述:
路边一颗小石子被你踢到,你问,为什么这个颗石子要呆在这个位置上而不是别的位置上?
你出门发现天在下雨,你问,为什么这鬼天气非得要在这个时候下雨?
你看到镜子里面的自己的鼻子不够长,你问,为什么我这辈子不是一个好看的鼻子呢?
...
你的答案,很有可能分别是:
没有反馈,所以不知道我上面说清楚了“何以立志如此重要?以及立志意味若何?”这两个问题没有。。
概括一下,能立志,说明你在人的本质意义(生发)上你是自由的,因此具有基本的重要性。立志意味着你如何选择的问题。武学之所以立志为先,乃在于唯有我们的此一权能,可以带领我们超越被庸常禁锢的肉体。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了,我们心志上的惰性,就是我们对于自由的弃权。
(其实一般我们日常所称的自由,并非我们本性上需求的自由。)
感知上我们常常画地为牢呢,是心志惰性的一个必然结果。
【例】
武学之基,步伐为要。
练习步伐的意义,怎么强调都不过份。理论部分参见运动系统的智慧。
1,第一节课。
平常走路,若行水中。小腿骨头迎面要有恒常感受到阻力的意思,而脚背若于空中平滑穿行。
小腿这段重点抓好后,向下,是脚踝和脚,向上是膝部、大腿、胯部,都随应小腿而动。当然,这个随应是需要一定积累之后才能做到的。
如此,积累久而久之,可进入第二节课。
第二节课:迈方步。
所谓现代瑜伽,我是指以国内比较流行的张惠兰版本为典型的作为一种健身形式的瑜伽,尽管在80年代我已经接触过她的这一系列瑜伽,但这两天才做了些了解。因此才得以谈点其与武学养身,例如太极,的差异。
最大的差异在于内景。现代瑜伽并不是完全缺乏内景,但仅止于“感觉温暖,有活力...”之类的感受,而武学养身则完全需要靠内景来驱动,所谓以神领意,以意领形,神发于虚空,形成于诸身。这个内景驱动的实际意义,可以参看《点穴术是真的吗?》,很生动地表明了内家发力的情况下击打穴位,完全不是普通的劲力。
新评论
13 years 1 week ago
13 years 1 week ago
14 years 5 weeks ago
14 years 5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48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