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i.Aurobindo
<1995.12>
0.译序
现代社会的复杂性是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的挑战,人们于是要求自己努力地工作,尽情地娱乐,建立和美的家庭与人际关系,却常常没有认识到这三者都有一个共同前提:照料好自己的生命,包括精神和肉体。
按一般的理解,这只是说锻炼好身体,保持心理健康与精神愉快,再多些人们可能还会加上有良好的思想和艺术修养等等,然而人们从来没有仅只是通过这些就能 做到很好地把握了自己的生活,主导自己的生活。特别是日常生活当中,总有些未知,神秘的力量,甚至难于分辨是来自自身还是来自外界。于是人们宁愿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行动上,去工作,去娱乐,去生活,“自己的生命”只是被使用,去承受。当那生命要喷勃,就粗率地以为纵肆就满足了它,却不知那是生命在表达自身要创新生命境界之意志,因此而丧失了生命进步之自然机缘;当那 生命非常敏感,就不耐烦地作挑拣,好的有用的就享受;不好的无用的,就忽略甚而抑去,却不知那是生命真正的智慧在开始启动,随之需要集中全部的生命力量去悟解生命,去指导生活,因此而丧失了真正拥有生命力量的自然机缘,于是生命里最珍贵的天赋被弃置,久之而解体,剩下疲惫的肉体等待死亡。
终其一生,都未真正理解到照料好自己的生命意谓着什么,也就未找到生命与生活的源头。
然而人类中总有少数人,生命意志顽强而不甘承受一代又一代重复的命运,故而全力地探索更新更高的生命生活境地,而不满足,停滞于优裕社会中的生活境况。这些人外表的生活历程是不一样的,内中的生命历程却惊人相似。开始只是遵循生命之自然意志,倾听并服从生活中的生命之敏锐感受,由此而得增上的生命力,用之于这生命对所处之实在世界的全般感知,而得其时所能得到的最优上的知识,于外物,于自身,由此而得增上的生命力,更强大的意志,更敏锐的感受,用之于这生命所作为的生活的每一处,如此,而得增上的生命生活境地。
这些人自身成就了人类中之最先进者,还把那成就转述为知识,关于生命的自我知识,关于生活的本底知识,甚至关于实在世界的微妙知识。很多已载于文字,流传于人世间。人们或多或少从中受到教益,也心里向往那种人生成就,故称这些人为“圣人”,象佛陀,老子等等。
以下是些Sri Aurobindo给其弟子们答疑的信件的摘录。他们收集,编成此册以有助志于理解并实践瑜伽者。
1.Calm—Peace—Equality
内心纷碌就无从起始修习瑜珈。首先须得是安静了。
瑜珈第一步的目标亦不在转化"我"这个人的意识;第一步是要它向着一高上的精神实境开放。
亦因之,首先须得是安静了。
修持的第一件事是平宁和清静安居于心灵。往常你或许已于此有些体验,但从不长久。只是在清静心灵里,才能建起真性意识。
静心不是说心思意念一点都没有了,而是它们都浮到了一个表面,你会觉察到真实自我从其中分离开来,观看而不卷入思绪,总是伺察、衡称着往来思绪,拒疏所有该拒疏的,接纳、保有所有的真实意识和真实体感。
心灵驯弱是好的,但谨记只是启对着真实,启对着神圣生命之触抚的驯弱;若是驯弱于初等自性的意愿,就无从进步,甚或投顺于反动的力量,会离瑜珈之正确道理越来越远。
心灵中安居着平静和清新;解离于外在物性而获你内中恒常感知得到的实在;以此,志愿于母亲,转对光明和真实。
妨碍修持的力量,皆是低等心思、情命、物理自性的力量。在它们后面便有心思、情命、微妙生理诸界的敌对的权能。唯有思心和情心皆取同一向致而且集中于对“神圣者”的单纯企慕里,然后方能
驯服那诸般力量。
静息总是好的。但不是说心灵安静以至于绝对静止,而是说心灵从攘扰困顿中解脱出来,踏实,清明,愉悦,以便全般开启于那一驱动自性进化之伟大力量。常人已习惯于纵肆其心灵受到诸般侵夺:烦惑之思绪,颠错之感受,昏杂之观念,不悦之意绪。而极重要之工作正是要否弃此种积习。它们扰紊,翳昧我们的本性,使那伟大力量更难于作为;当心灵开始平静和安宁了,那伟力才能容易些工作。那样就有可能不是非得经历颠顿,虚困或抑郁不可,而看到你内中的转化;转化会是更易于成就的了。
内心空白有别于内心清静:内心空白时,没有思想,没有概念,没有任何种心思作用,只有一种原始的对事物的认识而无其成形的理念;但内心清静,是心灵本底的宁静,无物可扰的宁静。若是些许的意念、动静呈现了呢,也只是往来于心际,来了,又走了。象轻翔而至的鸟儿,滑过无风的天空,忽忽而来,倏忽而逝,不惊扰什么,不留下什么。甚或是千万的意象,剧烈的迁境接踵而至,纷攘而过,然依旧是清静安居于斯。似乎是,这心灵之迁途已成就为永恒而不可摧毁之安宁本身。臻至于这种静寂的心灵,可能开始发生作用了,甚至深密,强烈,但它将保有其基本的静定—无需从它自身源生什么, 只是从高上处接纳到并赋予精神那样的形式,而无需再添加它自己的什么。清静,舒扬,思想真实之快乐,幸福之力量和此修途之阳光。
栖息于空明,不执于动止,绝不是常人所认为不值得汲汲期求之事务。--当心神倏然转进空明之境,几乎肯定地,会有一深广之安宁从高上处完全地降临。在此深广之安宁中,心灵之清明自性澄析而现,凝定,奔溢,充盈于无边无垠之域,任一自在之处。唯有于此安宁,神明之境地,我们生命体之真本的气息和活力才会喷薄而出。而基于同一生命力之粗糙,散漫,低能工作,我们日常心思中盘据着机械,平庸,委琐,陈袭及相反而生的盲躁刺激,虚假与颠错的苦乐悲喜,唯有此时,才被全般更换为清新与冲创着的生命力量。(唯此为成就我们任何正当事业之正当力量所在)其时,修道者敏感地拒绝,消解此外之侵扰,如此返照于自性与自然之间,而得内中宁静与生命力量圆融于一体。
若是保有一强大而静穆之志愿,能将此事业做到最好。此志愿是自我心灵之后“神我”所立之志愿,当心灵入于平宁,清静之境,我们乃始能亲证于“神我”,而明静本身,亦从自然作为中解离开来,晶凝为我们真实的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