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4月12日,这天上午9点不到的时候,在位于哈萨克大草原中间的丘拉坦村附近,一个穿着奇特而艳丽的服装的人,激动地对着一群同样激动的人说了一句:“我很快就回来!”
108分钟之后,他还是那身奇特的服装,乘着降落伞降落在萨拉托夫州的斯梅洛夫卡村,“我从宇宙回来了”,他对前来迎接他的人这么说。
很快,全世界都知道了他叫加加林,是人类派出离开地球的第一个代表。
1万年之后,人们翻开历史书,肯定能够找到对于这个日子和这个事件的记载,但是,那个时候的人该会是怎样记述这个历史事件的呢?
“公元1961年4月12日,人类迈出了远游宇宙的第一步,把加加林送上了地球轨道。”
不,也许更有可能的是这么记载着的:
“公元1961年4月12日,人类回归宇宙家园的第一步,把加加林送上了地球轨道。”
遥远这个词,可以有多种涵义,我们难以抵达的地方,是遥远的;我们无法追溯的岁月,也是遥远的。太阳处于银河系大银盘的靠外沿约1/3的位置,是银河系里面极其平凡的一颗恒星,但是这样一颗平凡的恒星却拥有地球这么一颗蓝色的沾满水的固态球,于是似乎一切就从这里开始变得不平凡起来:地球出现了生命。但是,生命究竟是在地球如何出现的呢?到底是在地球本地产生的,还是只是地球适合生命的繁衍呢?这就是一个非常遥远的事情了,遥远得直到今天,尽管我们人类绞尽脑汁,到处辛苦地搜索遗迹,也还是无法得到一个清晰的关于地球生命的早期历史的图像。也就是说,我们从哪里来的,不知道。
1953年,米勒和尤利在一个简易的密闭装置里面混入甲烷、氨、水和氢气,以模仿理论上的原始地球的大气环境。然后对这种装置里的混合物进行加热,再用电极在混合气体当中进行火花放电,模拟大气当中可能出现的闪电,从而诱发了模拟大气环境里面的化学反应。连续的加热﹑混合气体在装置内不断的循环,以及连续的电火花作用。这样不间断地处理了一个星期之后,发现在装置里冷凝下来的液体中含有几种氨基酸。
这种类型的实验经过了大量的重复,证明在一定条件下,各种种类的氨基酸甚至核苷酸等种种构筑生命的大分子确实都可以比较“自然”地产生出来,这给人们了解生命起源带来一线曙光,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更为复杂,那样的试验环境真的在地球历史上存在过吗?即算所有的与生命相关的大分子都混合到一个沼泽里面,具有生命特征的复制与代谢活动是怎么出现的呢?一个个有空间范围的生命个体又是怎么组织起来的呢?另一方面,如果地球演化历史上出现过的种种条件加在一起就使得今天我们人类能够如此悠然地生活于此地,那么我们没有理由断定地球生机盎然的景观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号”。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除了地球,还有没有具有生命﹑甚至文明的星球呢?
地球的原始环境本身就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故事,一方面人们尽可能地去挖掘和收集各个地质历史条件下的地质记录,特别是地表遗迹,期望从其中找到大气环境历史变迁的记载;另一方面,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天空:太阳系里面有九大行星,而行星还有一些自己的卫星,其中不少是在结构上非常类似地球的固态球体,尽管它们不具备地球这样优越的繁衍生命的条件,但是有理由相信它们能够透露一些有关我们地球的早期历史的信息,因为很难相信地球和那些行星完全没有可比性。
实际上,人类在地球上常常接待来自宇宙深空的不速之客,最直观的就是美丽的流星,它们如果没有在大气层燃尽的话,落在地面就叫陨石,人们首先从陨石得到的信息就是地球之外,同样存在岩石和尘土,然后就是从某些特别的陨石里面找到水,甚至有机分子,这暗示我们地球之外肯定涌动着某种生机;比较不那么直观的,就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宇宙射线和星光,它们是来自更加遥远的信使:其中宇宙射线可以看成是银河系各地飘来的“土壤标本”,能够告诉我们银河系各地的化学组成,各种元素的相对份量;而星光则象是天使的目光,几乎是我们了解这个宇宙的唯一途经,从星光的光谱我们能够知道星星的温度,她的年龄,她的运动速度,她的“内心活动”,…,以及她的目光在到达地球之前的遭遇,最困难的,当然是人们希望看到她是否暗示她拥有象地球那样的行星!
但无论如何,这些不速之客都只能透露很可怜的点点信息,很多情况下,对于我们感兴趣的问题,都只能是提供一种提示,而确切的答案,显然不在此地。尽管现在全球的爱好者们,正利用互联网在协同计算着大量射电天线所接受到的杂乱无线电波,但期望在其中直接分辨出来自E.T的“Hello!”,实在是有点渺茫。
因此,不管是面对自己无法遏制的关于地外文明的好奇心,还是面对自己脚底大地的历史的困惑,我们都不能安逸地只知道待在山光水色的地球之家,研究自己家园门口的那一亩三分地,而是要离开地球,因为很多至关重要的问题的答案,都不在地球这里,而在遥远的别处。
我们人类至少已经拥有一万年的文明,显得多么悠久!可是当我们挖掘出无数活生生的恐龙骨骸之后,也许应该想一下,人类有尊严地这么生活了一万年,实在是短暂得很!第一只恐龙出现在约两亿一千万年前的三叠纪后期,到六千四百万年前的白垩纪后期之后,就再也看不到它们的踪迹了,它们在地球作为最高级的动物自在悠游了约一亿五千万年,然后突然完全灭绝了。
现在对于恐龙何以灭绝的原因并没有确切的答案,但一般认为一定是某种巨大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了这种突然的种群灭绝。显然,这对于熟悉地球7亿年生命长河的人来说,无疑是一道阴影。因为这种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已有的7亿年地球生命史当中,并非唯一的,在未来,更加无法断言是“不再回头”的,因此这是一种不可预知的﹑能够威胁人类生存的可怕力量。
有很多人认为是小行星的撞击导致地球上面的生物大灭绝,因为在太阳系,已经发现飘荡着7000多颗小行星,而每年都还要新发现几百颗,同时在已知的小行星里面,99%都是直径大于100公里的,显然这意味着,一定还存在数量更加惊人的直径在1公里左右的小行星,是我们仍然无法察觉的,而一颗哪怕是直径1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对于人类都是一个致命的灾难!因此,为了及时发现有“图谋”撞击地球的小行星,我们不得不时刻瞪大眼睛,监视着一切已经在编的,报告一切新闯入视野的。然而问题是,假设我们明天突然发现了一颗肯定是要撞击地球的小行星,那它来临的时间至少得大于多少年,我们人类才能发展出足够的技术力量来阻止撞击的发生呢?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个人类必然面临的问题,只是迟早的事情而已。
也有人认为是太阳磁场的变化导致了大灭绝,因为现在已经发现太阳磁场的磁极是会要颠倒的,而太阳磁场在目前来讲,是形成一个良好的磁屏障,阻挡了来自宇宙深空的大量高能射线和灰尘,而一旦太阳磁极倒转,将使得地球失去这个屏障,甚至使得带电高能粒子加速射击地球。现在还很难评估那将给地球环境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但已经有研究者指出,恐龙的灭绝和这个现象具有莫大的关联。既然我们无法干预太阳磁场的变化,又无法给地球撑起一把大伞,那么这种可能性将是人类心中难以抹去的阴影。
还有人认为是地球本身的地质环境变化导致了大灭绝,例如板块运动﹑气温变化﹑地球磁场变化等等,而驱动地质运动与环境变化的发动机深藏在地球内部,我们无法说在没有人出现之前,地球内部的这台发动机会作出对生命不利的事情来,而在出现人之后,那个发动机就老老实实地不再做任何对生命不利的动作了。因此我们一边在等待着还无法预知的灾难,一边推举出一些辛勤的科学家,上天入地地去寻求太阳系与地球运动的知识。
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说法,但是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告诉我们:熔岩在涌动,火山在喷发,流星在陨落,太阳在勉力压抑自己的咆哮,地震在无止歇地四处爆发,而我们人类脆弱的身躯,其实就是呆在这样一个危险的家园!
我们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又要到哪里去?前一个问题更加偏重于我们精神上对于本质的爱好,后一个问题则偏重于我们对于自己肉体的安全感,不过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线索表明,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同一个,那就是地球之外。
参与创立了迄今为止最令人类精神感到自足的量子电动力学的物理学家戴森,提出了一个意涵深刻的想法,就是他认为地球上面的生命未必是地球本地“土产”的,而是来自太空,是太空中无处不有的宇宙尘埃携带着原始的生命,偶然降落到地球,才点燃了地球的生机。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的生物学家克里克也非常倾向于这个想法,更何况已经有人在陨石里面发现了一点关于生命的蛛丝马迹。而更强有力的信念,则是来自我们对于这个宇宙的广袤程度的感慨。整个宇宙目前已知是130多亿光年大小,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可以这么想象一下,拿一个气球,里面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那么大数量级的分子,但你看不到任何一个分子,而如果把宇宙想象为这么一个气球,那么象银河系这样的星系就只相当于里面的一个分子,而一个银河系就包含了大约一到两千亿颗恒星,恒星两两之间的平均距离约是太阳与地球间距的20万倍!因此,我们凭什么说小小地球在整个宇宙是独一无二的呢?而如果地球的生命确实来自太空的话,那么我们未来某一天回到太空游荡的话,岂不是一个很自然的归宿?
如果,我们人类的精神决定了希望自身能够永生,那么我们一定会要求自己为必然来临的告别地球的日子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今天,我们已经很肯定地知道了,地球这个蓝色的美丽星球,并非安全的永居之地,只要我们没有愚蠢到自相残杀而致灭绝,就会要去寻找崭新的领地。而现在我们还知道宇宙实在是空旷得可怕:从地球迈出第一步达到月球,就需要3天3夜,要到达地球最亲近的行星-火星,则需要半年,而如果迈出太阳系呢,距离我们最近的比邻星就有4.3光年之遥,在这4.3光年范围之内是空空荡荡﹑无可立足。当然,以人类的一贯精神而言,意识到这个现实,并非只有灰心和绝望,而是不懈地发展自己对于自然的了解,以及用来征服自然障碍的技术,考虑到大概4百年前的万虎只能用冲天炮绑在椅子腿上,把自己发射到离开地面几米的程度,而今天我们已经学会计算宇宙飞船的运行轨道,并把探测飞船一直送到了太阳系的边缘,那么我们现在可以想象4万年后,人类将获得什么样的能力么?不能。
当然,前提是,我们必须不懈地努力前进,不止是发明新的推进技术,更加重要的是,发现新的知识。按照今天我们的物理知识,我们或许可以发明能够达到光速的飞船,而只需要花费4到5年即可抵达最近的比邻星,但是那颗恒星很难说一定具有能够让我们落脚的行星,因此,我们必须拥有更加强大的能力,才可能谈得上拯救自己的命运。反思一下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能力,完全来自我们进入科学时代后所获得的新知,而3百年的科学时代的历史,并不能说已经走到人类知识的尽头,我们现在完全无法预测3百年后将发现什么更加不可思议的东西,因此,希望总是存在的,但要使得这个希望有意义,前提是我们得不懈地努力。
是的,尽管加加林上天和阿姆斯特朗在月球尘土上留下脚印,更多的是为了抢时间和挣面子,但是,那都是标记人类进步的真切的第一步。尽管时隔40年后,我们中国自己的神舟才把第一个中国人送到地球轨道,但这也是我们中国迈向太空的第一步,而有了第一步,就不会没有第二步,但没有第一步,却绝对不会有第二步。毕竟我们人类走向太空,是不可遏制的历史进程。太空,不仅意味着功利性的资源,更意味着人类的未来,中国人怎么可以缺席呢?
田园将芜胡不归,也许太空才是我们最终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