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1967年的美国影片《毕业生》里面,大学刚毕业的主人公本杰明,在毕业宴会上被一位受人尊重的前辈叫到一边,说是要告诉他一个具有魔法的词,“塑料”。不知道这位冲劲十足的本杰明在载得美人归之后,是不是真的投身于塑料化工行业,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位前辈显然是过气的人物,根本不了解当时的塑料化工行业已经是过了中午的太阳。其实,如果要由1968年创办intel公司的摩尔来说的话,当时真正的魔法词应该是“电子”,或者可以更神秘兮兮地说,是“IT”。
30年过去了,如果现在的你也是本杰明那样风华正茂的毕业生,如果也有一位前辈送给你一个魔法词,“IT”,你是不是应该联想到“塑料”的故事呢?这是个很严肃的问题。
今天的IT经济,已经不是什么钢铁﹑机电和化工之类行业可比的了。但在今天IT还是一个有效力的魔法词吗?骄阳当头,越是火热,越是意味着即将开始午后的堕落,这是自然的铁律,也是现在盖兹们内心深处的忧虑。
盖兹无疑是最懂得IT财富起源秘密的人。他最初的产品是BASIC解释器,一个很小的软件,用来把富于教育性的小孩喜欢玩的BASIC程序翻译为计算机能够懂的语言。盖兹从做这个产品当中获得了两个至关重要的观念,一个是要做标准,另一个是要面向家用。
所谓做标准,就是应该以扩大用户群为最重要的目标,因为一旦使用的人越来越多,势必构成一种事实上的标准,那么和滚雪球一样,任何新的计算机都会基于向用户习惯投降的原则,而采用这个标准产品。在盖兹之前,IBM之类的大公司都非常高傲,不屑于拼命扩大市场份额,而是居高临下地等待专业用户来欣赏自己。
再就是他坚信计算机应该是每个人都可以使用的产品。而当时的主流观念是,计算机天生就是复杂的技术产物,只能由专业人员来照看。盖兹坚决反对这样的定位,他从小在用微机玩游戏时,就已经感受到了一个道理,计算机如何复杂是技术人员的事,一般人只在乎计算机是不是好玩,而计算机的市场力量在于,它具有任意好玩的潜力!
把这两个信念结合起来,促使盖兹走向软件标准的制高点-操作系统,从DOS到以“体验”为口号的WINDOWS XP,一路走来,盖兹的努力方向很清晰,就是让计算机在操作系统这样的技术层面上,就能够具有供每个家庭使用的操作界面。
盖兹的努力获得了最丰硕的回报。他成为了推动计算机走向家庭的主要功臣,也从计算机的平民化当中获得了最大的财富。相对于老是放不下学究架子的UNIX(最经典的操作系统)和TEX(最经典的文本处理系统),他的WINDOWS和OFFICE便宜而易于上手,乃至于在一个家庭里面,小学生往往是最精通电脑使用的人。
然而,计算机的宿命仍然无法摆脱。无论是PC机的WINDOWS还是苹果机的MAC,让用户直接面对操作系统,总是太难了点。这就导致一种尴尬的局面:各种人怀着各自的欲望象买彩电一样把计算机买回家,同时计算机也确实具有满足各种人类欲望的能力,问题是每一种欲望的实现,都需要通过复杂的基于操作系统的操作,否则,你只能满足于开机与关机的欲望。
这就是盖兹最大的心病,他知道这里是IT产业下一步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障碍,因此这些年来,他死劲推销过机顶盒﹑X-BOX,吹嘘自己的XP是如何令人激动的家居新体验,这几天又推出了MSN MESSENGER6.0,觊觎青少年QQ市场的野心表露无遗。而微软最核心的操作系统业务,则回归专业,默默地和LINUX进行着大众并不关心的生死厮杀。
可以说,盖兹清楚地意识到了,解决之道,就是忘掉IT。现有的IT产业的基本概念,就是提供技术产品,从PC到操作系统,从网络适配器到WWW。问题是这些产品的设计,本质上都是面向专业人员的。
例如让我们看看其中占据着最广大的消费市场的WWW。人们除了用它来访问一些固定地址的网站之外,再也想不出什么新鲜的玩法。其实WWW后面所隐藏的,是一个应有尽有的信息的大海。WWW最初由欧洲核子中心的几位物理学家设计的时候,本来就是针对象物理学家那样的专业人员通过internet来交换学术论文,而不是考虑如何让家庭妇女在看完肥皂剧之后,再毫不费力地上网看她最感兴趣的花边。在WWW的模式下,要想直观地让人在internet上面达到“所得即所求”的境界,只有长年的网虫运用复杂的网络搜索技巧,才能够勉强达到。
不妨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真要是实现面向任何人的互联网,那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上网体验呢?鉴于网站并非用户的最终欲望,那么internet上面的全部内容,呈现在用户眼前的,就不应该是以网站为单位,而应该是以主题为单位,这意味着需要彻底改变现有的以WWW为骨架的internet的结构,使得用户在浏览时,看到的是以信息内容为骨架的即时流动,然后能够随时根据自己的具体要求进行迅速而精确的定位,立刻获得所需的内容。显然现在通过象Google那样的搜索网站来达到这个目的,是很不理想的。
表现并不理想的WWW在IT领域的众多产品当中,还算是最接近大众思维模式的。因此,现有的面向专业人员的IT应该被忘掉,让这样的IT重新回到这个信息社会的基础建设领域,就象是道路和电力系统,只需要在半夜由专业人员趁黑施工完毕即可。而进入最终消费市场的,应该是后IT时代的新IT。
那么,下一个魔法词会是“新IT”吗?似乎是。
随着网络越来越象水电道路一样平民化,基于网络的旧IT也必将退出万众聚焦的舞台,毕竟,几乎在中关村每天上演的新品街边舞台秀,吸引眼球的只是美女,而不是产品,老百姓只关心你能够带来什么样的五官享受,而不关心你的产品的技术指标又提高了多少。因此,新IT的关键词,应该是“享受”,而不是“学习”或“培训”。一个家庭妇女再悠闲,也不会为了买回家的电脑,再去接受1个月的电脑使用培训。
一旦把新IT的目标定位在享受,那么新兴的创意就会和雨后春笋一般,止不住地冒出来,因为人类享受的念头太丰富了。且不说在QQ世界里面激发出来的诱惑,可以衍生出多少贴心的网络产品,人类生活的一点一滴,都几乎可以因为添加IT技术而变得焕然一新,这里面的可供IT工程师发挥的空间真是太大了!
例如当我们要打开家庭影院系统,就是简单的遥控器,而不需要摆弄半天播放软件,更不需要为下载合适的插件和解码器而发愁;当我们要计划一次旅游,就是告诉电脑自己的预算是多少,自己想去什么样的地方等等,然后显示器上给我一切井井有条的多媒体信息,我觉得OK了,于是我的信用卡账号就已经到了沿途的所有服务商那里了…为了描述这种新IT带来的傻瓜型享受,盖兹几年前就专门写了一本书《走向未来》;而作为计算机科学的发源地的MIT,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研究新一代的以主题为单位的internet构架。在全球哪怕只是让10亿人享受到那样最贴心的IT技术,难道还不够所有的IT工程师忙上50年的吗?
但是,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新IT技术所不能解决的,并由此而威胁到新IT作为下一个魔法词的地位,那就是信息技术终究只能改变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和能力,而不能改变其他什么,但我们的享受有更大的部分是起源于信息之外的物质世界,由于我们的物质世界还没有能够很好地利用我们支配信息的能力,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来自物质世界的魔法词的候选者-纳米技术(NT)。
很可惜,纳米技术还没降临人间,就已经在中国几乎成了假冒伪劣的制式高帽。那么真正的纳米技术应该是什么呢?
例如4年前,美国国防部就开始向美国那些小而精的纳米高技术公司招标,要求研制一种战斗机飞行员的眼镜,当飞行员在驾机时戴上这付眼镜的时候,一切他需要看到的信息都将出现在他的视野里面,然后无论是雷达的锁定﹑导弹的发射还是飞机姿态的控制,都由从他的大脑引出的信号决定。这才是真正的纳米技术,因为那付眼镜要具备显示的功能,必须运用纳米技术在镜片上制造显示装置,以便在飞行员眼前适当位置成像;然后还需要运用纳米技术制造从飞行员头皮到镜片再到飞机控制系统的传感器,以便感知飞行员的判断和决策。这个项目目前正在取得稳健的进展。
纳米技术的神奇来自我们人的世界到纳米世界的遥远和空旷。我们人生活在以米作单位的世界里面,而纳米呢,则在小数点后面加了9个零。9个零是什么概念呢?如果以米为单位,在1的后面加9个零,约为地球直径的100倍!可见如果我们在纳米的尺度下制造机器和电路,将具有多么大的潜力。实际上,IT的威力正是来自它的加工技术能够达到微米量级,而从微米再往下走,则还有1000个纳米的巨大舞台供人发挥。
如果说IT还只是涉及到人类生活的信息方面,纳米技术则将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因为它是改变我们所制造产品的尺度的根本技术。设想一下,如果我们能够制造纳米级的电动机﹑纳米级的集成电路﹑纳米级的传感器,纳米级的机械装置,纳米级的发光器…这一切组成我们的机器世界的基本单位都能够在纳米世界组装的话,那么剩下的设计就可以由幻想家来完成了。
正因为这个前景,曾经创造了IT奇迹的物理学家目前正狂热地投身于对纳米世界的理解与技术开发,全世界物理学家的多半都集中在凝聚态物理领域,而这个领域正是纳米技术之母。
这是一场大众知之不详的新的风暴,目前这个领域的状态,几乎就和发明晶体管时的固体物理学一样,处处蠢动着新的机会,唯一的差别,就是目前的凝聚态物理的范围远比当年的固体物理来得宽广。但,我们对于正在沸腾着的凝聚态物理所提供的大量机会,有足够的准备吗?魔法词是不是谁念都有效呢?也许这才是最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如果说新IT和纳米技术都将由于人类对于享乐的追求而成为魔法词的候选者,那么人类享乐的背后,则是挥之不去的疾病与死亡的阴影,更有可能成为消费的最大驱动力。所以有人认为,后IT时代将是基因(gene)时代,因为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操纵基因,从而最终攻克大量的疾病,甚至改造物种,从根本上改进人的生存质量。这个观点在20世纪90年代盛极一时,但是10多年来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并不尽人意。尽管越来越多的物种的全DNA序列正在得到全面地测序,但当科学家们真的拿到所谓生命的全部密码之后,发现前面的问题更加困难了,因为要理解那些密码的含义,和认识组成密码的那几个字母,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因此现在的分子生物学也进入了所谓后基因组或蛋白质组的时代,在全力攻克对于基因以及蛋白质的理解难关。
从实质上看,分子生物学不妨也可以看成是纳米科学的一个部门,因为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正是处于纳米的量级。为了迎接后IT时代,我们在纳米的世界里面,不仅面临组装机电设备的任务,也面临着操纵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任务,不过这两个任务有很深刻的差别,就是对于属于无机世界的机电设备,我们的物理学提供了非常透彻的理解;而对于DNA和蛋白质分子,目前的物理学还不能提供很好的理解,特别是在生命现象里面,对于从分子一直到生物体的每一个层次都还缺乏足够精确的了解,那么如果这个生物体生病的话,如何再回到分子的层次去加以治疗呢?这就是目前分子生物学难以直接进入实用以推动经济的原因所在。
不过我们倒是可以乐观地估计,随着我们在纳米世界掌握越来越有力的分析工具,那么在纳米技术的辉煌之后,必将迎来全面控制基因的时代,因此,我们也许得把基因(gene)作为纳米技术之后的下一个魔法词。
迄今为止,似乎已经出现的魔法词都让美国抢先了。从钢铁到塑料,从发动机到计算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就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与美国争峰了,但每一个强国都无时不在期望自己能够在战略上夺得先机。曾几何时,我们中国几乎和世界同步地制造出了晶体管计算机,但是很快被文革摧残殆尽,一直到70年代末,再次打开国门,眼前景物已经全然陌生。幸运的是,最近这20多年来,我们国家已经逐步地跟上了世界的步伐,但是在技术上跟上和具备原创力完全是两码事。因为稍微过时的技术可以靠钱买,人家脑子里面正在想的东西和手上正在做的东西,是绝对买不来的。那么我们自己的脑子和手呢?不能说是比不上人家,因为在美国有着大量的中国留学生在为保持美国的先进而作出杰出的贡献。因此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让人发挥自己的才智,如何站在战略的制高点,也就是正确而有效地把握住魔法词。
从美国的成功经验里面,我们应该已经能够体悟到,一个国家要成功地抓住整个时代的先机,必须是自身有足够准备的,包括对基础研究的重视,资本市场的自由,人才发挥自身才智的良好环境等等,否则,眼看滚滚潮流从旁而过,自己只能跟在人家后面追赶。
但愿后IT时代的魔法词,能够帮助我们彻底洗刷掉这种落后的耻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