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 2008

是什么和怎么办

是什么和怎么办,这两种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差别。
而这种差别最重要的体现是,我们处理的方式必须很不同。
在性格倾向上,物理常常问的是,是什么;数学常常问的是,怎么办。
在个人问题上,有的人偏向于首先问,是什么;有的人偏向于首先问,怎么办。这既反映了性格的差异,也反映了认知性上的差异。

是什么,是关于“体”的问题;怎么办,是关于“用”的问题。

是什么,是无条件的观看,对于物理,我们惟有如此,越是虔诚,越蒙眷顾;
怎么办,是我们的认知任务,数学,正是要求我们不断地给出概念的方案,给出解答的途径,面对实在的提问。

重说大乘之起信

《大乘起信論》,照流传下来的说法,是印度高僧马鸣写的,梁朝法师真谛翻译的。不过单纯从这本书的内容来看,我可能更倾向于认为,它是某位无名中国高僧写的,只不过后来被托名为马鸣写、真谛译。
到底是谁写的,在我这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乘起信论有一个完整的阐述大乘的结构,正好可以给我用来改造为一个大乘要义之现代版。
好,下面就直接开始这个-重说大乘之起信。

何谓客观?

另处有人提到个人心理的客观实质这么一个范畴,值得较全面地仔细讨论。
诸位不妨反省一番,你会在何种情势下,说:“**是客观的”。
先从最有把握的开始:
此刻你坐在书桌前,或者站在书房里,...你说桌椅房间都是客观的。因为否则的话,我们难以理解自己何以能够坐着或者站着,稳稳当当的。
过一会儿你要去吃午饭,你说食堂或者你的父母或者那个饭馆都是客观的,因为你每天如此解决午饭问题,要是唯独今天给你提供午饭的人员和场地都突然消失了,那你的人生将充满恐慌。
...

现代瑜伽与武学养身的差异

所谓现代瑜伽,我是指以国内比较流行的张惠兰版本为典型的作为一种健身形式的瑜伽,尽管在80年代我已经接触过她的这一系列瑜伽,但这两天才做了些了解。因此才得以谈点其与武学养身,例如太极,的差异。

最大的差异在于内景。现代瑜伽并不是完全缺乏内景,但仅止于“感觉温暖,有活力...”之类的感受,而武学养身则完全需要靠内景来驱动,所谓以神领意,以意领形,神发于虚空,形成于诸身。这个内景驱动的实际意义,可以参看《点穴术是真的吗?》,很生动地表明了内家发力的情况下击打穴位,完全不是普通的劲力。

学理与修行

学理与修行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近期,有大巴的朋友很受此问题之困扰,故亟需予以澄清。
所谓学理,要点在于客观。然,客观固然是学理的目的,同时也是一种能力,唯有长期学养所致者,侵侵然可堪此能力:以客观之力,观于自然,观于自心自性,观于人心人性,观于群心群性。
而,所谓道理,无非是学理历程中的临时产物,可以说,作为动词的学理是永恒的,作为名词的道理是临时的。

有意思的Edge2008年度问题

165个各领域领头人物的回答,很长,看一点聊一点。(参考:原文 http://edge.org/q2008/q08_index.html

问题的提法很有意味,翻译一下:

若以思考改变了你的观念,那是哲学;
若因上帝改变了你的观念,那是信仰;
若是事实改变了你的观念,那是科学。
在这一年里,你改变了的观念是什么?为什么?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因为表达得如此清晰,以至于我立刻想到,提问者遗漏了一种经验,一种确实发生过的能够改变人的观念的经验:
若在静默中改变了你的观念,那是行道。

心理学家MARTIN SELIGMA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uthor, Authentic Happiness
他的话题是“我们是孤独的”

Syndicate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