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的《我们仨》里面,钱钟书离世前对杨绛说的
“绛,好生过”
不知该说什么,一切都不重要。
杨绛的《我们仨》里面,钱钟书离世前对杨绛说的
“绛,好生过”
不知该说什么,一切都不重要。
所谓至道无华,觉得可以直接总结如下,都逃不出这条路:
第一步
让你的身体处于最放松的状态,不管是什么姿态,什么环境,开始想,(其实也不用开始,自然就会,呵呵),任意的想,然后,突然,就是一个心理动机出来,看到自己,那个刚才在 想 的自己,轻轻、缓缓放下的感觉,看是否做到在这个放下的过程中,没有了想,所谓 非想
感觉到了非想,是第一步。
一般的入门者,这个非想的状态,很难保持多久,一般就是几秒,所以最初的练习,就是不断地去实践这个非想,等到你能够轻易地做到非想了,可以进入:
第二步
非非想
1.逍遙遊
人是安然地生活于日常,偶爾有疾病的困擾,最後是死亡,寂滅一切恐懼和情感。因此,一直以來最困難的疑問就是:存在超脫于此宿命的機會嗎?如果爲了那個遙遠的可能性,不止是要在日常裏面添加無數刻苦,更會使得自己的日常逐漸喪失通常的意味,斯又何求?莊生故言鯤鵬,興小大之辯,固然所求遙遙,然無害于物,則日夕可親証者也。- 于此地者,“小”是一種折磨,唯日夕以求而得稍息。
bloger流行的一个问题,也记录一下,阅读史,或者说对于书的狂热,是我20岁之前的一个中心之一。
0~3岁:
忘了,只记得个别场景,诸如第一次刷牙,...
3~6岁:
连环画,别人的,鸡毛信,平原游击队,之类,喜欢用薄白纸蒙在上面临摹,以及一堆人玩鸡毛信的游戏...再就是拥有的第一本订阅杂志红领巾,开头几期叫红小兵?
6~11岁小学:
一堆杂志,儿童时代,科学画报,当时里面的连载外国科幻最好看,
现世里可提供给人的精神答案,无论是宗教的形式,还是思辨的形式,如果从性格的角度去看的话,就会发现,性格决定了最终的答案。
这里所谓的性格,指的是一个精神状态背后昂立的性格,例如大乘佛教,慈悲平和;小乘或藏传佛教,参杂了顺生应命;基督教,可以因为《达芬奇密码》而大动肝火,透着罪戾独尊之气;道家,则刚健冲虚。
我个人,性格上属于道家的立场。
之所以想起这个角度,是最近看到一些人的问题,以及自己的问题与经历的比较。
有起意要修行,或者上路了的人,法,永远是个首先遇到的问题。
怎么做,才能达到自己想象的目标?才能符合自己的预期感觉?
新评论
13 years 16 weeks ago
13 years 16 weeks ago
14 years 20 weeks ago
14 years 20 weeks ago
14 years 43 weeks ago
14 years 44 weeks ago
14 years 44 weeks ago
14 years 45 weeks ago
14 years 45 weeks ago
15 years 11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