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选择了你,还是你选择了宗教信仰?差别是:
宗教常常首先是寻找弱者,以便获得信徒皈依,被选择的信徒,大都是遇到心灵问题的人;
而如果一个人是基于智慧的需求,而选择了宗教信仰,这样的人就不能说是弱者,其实,是强者。
这两者的差别太大了。所以佛教强调缘头:你为何皈依?
下面这个研究很有意思,有那么一点,说明了懦弱的人更倾向于寻求宗教的帮助,使得信教的人,更大比例地表现为懦弱。
宗教信仰选择了你,还是你选择了宗教信仰?差别是:
宗教常常首先是寻找弱者,以便获得信徒皈依,被选择的信徒,大都是遇到心灵问题的人;
而如果一个人是基于智慧的需求,而选择了宗教信仰,这样的人就不能说是弱者,其实,是强者。
这两者的差别太大了。所以佛教强调缘头:你为何皈依?
下面这个研究很有意思,有那么一点,说明了懦弱的人更倾向于寻求宗教的帮助,使得信教的人,更大比例地表现为懦弱。
过去的全部经验告诉我们,越是高妙的心,越能驾驭这身。
一种奇妙的关系:远行的心,似乎距离身越来越远,其实,是越来越近。这是一个可靠的结论。
何故?
让我们回到那个经典的问题:自我,或者说心,在哪里?
楞严经正是以这个问题作为入道之门的。这里,我们不妨也来做一个讨论。
按照现代生理学的看法,自我,无非只是一种意识,属于大脑以及相关神经系统的功能表现。那么,是否就可以说,心,在躯体内部呢?
日本放射医学综合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让接受测试的19名大学生阅读能激发他们上 述两种情绪的故事,并用功能磁共振成像仪测定他们脑部血流的变化。在读故事时,接受测试的人设定自己为故事中成绩平平的主人公,故事中另外还有ABC三个 人物。A与主人公同性别,人生道路和目标也几乎相同,但是成绩优秀,家境富裕,很受异性欢迎;B与主人公性别不同,虽然更加优秀,但是人生道路和目标没有 重叠;C也与主人公性别不同,成绩普通,人生道路和主人公也不同。
- yijun's blog
- Login to post comments
- Read more
- 1428 reads
有一段没大关心那些所谓博客圈的事情了,今天逛了一些,了解到两件很热闹的事情:
1个是围绕中科院金属所张志东声称解决了3维伊辛模型精确解的争论;
2个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王鸿飞与加拿大Ecole Polytechnique de Montreal地球物理学教授嵇少丞的骂战。
相关的帖子我是看了半天,可能有不想花这半天功夫的,所以我大概介绍下原委,以我的理解和立场,想看原始资料的,可以搜他们在科学网的博客。
身与心,身体与心灵,生命与精神,不管用什么词汇,这两者的关系,一直是古往今来最热议的问题之一。
最经典的一个议论场景,是佛道之间的相互评论:佛家说道家整天炼丹修气,心里却晦暗如故,道家说佛家整天心壳子里打滚,身疲心必弱。
最现代的一个议论场景,是现代医学心理学的论题,心身医学因之而得以成立。
其实,关键的问题是,身与心的关联,是分层次分等级的,大家所争论的对象,是处于不同层次与不同等级的,不认识清楚这个等级制,是无法看清楚身心之真实关系的。
身心关系是分层级的。
第一个层级,就是现代身心医学所研究的那些现象,例如,
伽利略记述了自己之所以制造望远镜的过程:他先是听到一个当时颇为轰动的传闻,说有一个荷兰人制造了一个望远镜,可以通过它看远方的东西,显得很近。有人信有人不信,不一而足。过了几天,伽利略接到一个巴黎朋友的信件,向他确认了荷兰人的那个发明是真的。
于是,伽利略“决心自己来探究望远镜的原理,然后思考用什么方法能够制造出类似的东西来。通过对折射理论的深入研究,不久以后我就如愿以偿”。(Shapley,a source book in astronomy)
我们后来都知道,望远镜到了伽利略手里,开启了整个科学革命的历史。
新评论
13 years 16 weeks ago
13 years 16 weeks ago
14 years 20 weeks ago
14 years 20 weeks ago
14 years 43 weeks ago
14 years 44 weeks ago
14 years 44 weeks ago
14 years 45 weeks ago
14 years 45 weeks ago
15 years 11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