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和一个文学青年朋友聊天,他曾经热衷于写现代诗,现在的理想也是在将来能够放下手头的神经生物学研究,专心于文学。
一个突然的联想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也算是小资的一个文化特征,就是对事物的评价,在追求个性化的口号下,实际上是走向强烈的同质化,很致命的同质化。
例如,现代小资文化里面,现代体育是一个很强势的元素。何以现代体育获得如此强势的追逐?
因为体育提供了极大的虚拟个性化空间。我这里所谓的虚拟个性化,就是指这种实际上同质化,但表面上能够提供个性化表象的行为空间。
昨晚和一个文学青年朋友聊天,他曾经热衷于写现代诗,现在的理想也是在将来能够放下手头的神经生物学研究,专心于文学。
一个突然的联想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也算是小资的一个文化特征,就是对事物的评价,在追求个性化的口号下,实际上是走向强烈的同质化,很致命的同质化。
例如,现代小资文化里面,现代体育是一个很强势的元素。何以现代体育获得如此强势的追逐?
因为体育提供了极大的虚拟个性化空间。我这里所谓的虚拟个性化,就是指这种实际上同质化,但表面上能够提供个性化表象的行为空间。
精神的求索者,最经常遇到的困难,是缺乏力量。
会有人问:为什么缺乏力量?
提问的人,企图通过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而获得一个可操作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但,恰恰这不是一个好问题,也就是说,缺乏力量,只不过是对参差现状的描述:
路边一颗小石子被你踢到,你问,为什么这个颗石子要呆在这个位置上而不是别的位置上?
你出门发现天在下雨,你问,为什么这鬼天气非得要在这个时候下雨?
你看到镜子里面的自己的鼻子不够长,你问,为什么我这辈子不是一个好看的鼻子呢?
...
你的答案,很有可能分别是:
凑个整数,因为1609年伽利略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制作了望远镜来看天体。所以,大体上说科学四百年的历史,是不错的。
一些时间点:
公元前300年,欧几里德撰写《几何原本》(The Elements),后来该书流落到阿拉伯世界,欧洲则散失了;
1260年,意大利人Campano把《原本》的阿拉伯文本翻译为拉丁文;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大量古希腊典籍散出,回流欧洲;
1482年,出现《原本》拉丁文印刷版;其他语言首次出现的版本:1555年,意大利文版;1562年,德文版;1564年,法文版;1570年,英文版;1576年,西班牙文版;
死亡意味着什么?
我先给出一个简单的模型:
一个木头箱子,从箱子底面,伸出很多长短不一的木杆,每一根木杆,都是某个时刻从箱底伸出,缓慢延伸,上长到十公分左右,就缓慢往下缩,最后缩到箱底面,就消失不见了。如此,整个箱子,不断有三三两两的木杆伸出,也不断有三三两两的木杆下缩乃至不见了。不要管是谁躲在木箱底下,指挥这些木杆伸出伸进,我们只需要假定每一个伸出的木杆,和过去伸出过,但目前已缩回去的木杆,毫无关系,每一根木杆,都是完全独立的,不决定任何其他木杆的伸出伸进以及速度与长度等等等等。
我常常强调抽象这个范畴,并把人类智识甚至精神的进步,都归结到抽象上。所以我所谓的抽象,不同于一般所谓的含混不清的抽象。
真正的抽象,必然导致饥渴,对于具体的饥渴,这甚至可以算是我所定义的抽象的一个良好的判别原则。
何谓对于具体的饥渴?就是真正的抽象,其实是在具体中进行的,是一个扑向大地的凌虚气度,是恒常保持着对于具体事物的饥渴的抽象,这就是抽象与具体之间恒存的张力。
缺乏这种张力,或者这种张力并不清晰的抽象,往往就是我们平常所谓抽象的特点,因此,就不是我所谓的抽象,不是可以作为人类智识甚至精神进步之基础认知行为的抽象。
新评论
13 years 2 days ago
13 years 2 days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47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