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问题,是一个比较好数量化研究的问题,也是很重要的经济学问题。
物流的核心问题,就是优化结构以降低成本。
假设一个小区,100户,都去一个中心超市购物,每户每天购物一次。每户到该超市的平均往返时间是10分钟,那么每天为了满足该小区的购物消耗是1000(分钟×户)。
物流问题,是一个比较好数量化研究的问题,也是很重要的经济学问题。
物流的核心问题,就是优化结构以降低成本。
假设一个小区,100户,都去一个中心超市购物,每户每天购物一次。每户到该超市的平均往返时间是10分钟,那么每天为了满足该小区的购物消耗是1000(分钟×户)。
每天六点下班走出办公室,拖着疲惫的身躯,觉得这个身体非常陌生,拼命想“我”在哪里。找不到。但是明明有个什么在思考“"我"在哪里”,那又是什么?
...
甚至不再害怕死亡,因为那个要死去的人根本不知道是谁。也不知道“我”在哪里。为什么会这样?不想这样,这样下去眼中的世界会变得很荒唐,活着也很荒唐。
这样的情景还是比较简单的。就是因为你疲累了。
这个疲累,并不仅仅是身体的疲累,而是,在身体的疲累的同时,精神也衰竭了。
身体的疲累,并不一定要导致精神的衰竭,但是,在一般人那里,这两者就是关联在一起的。
有两种疾病是绝对无药可治的:老病和死病。
也有人因此缘故而尝试精神之路,无它路可选,唯有以命搏之。
这就是王阳明所谓“颠簸精神”者也。
然而,真正的答案,来自此题之外。
佛家讲,生老病死,人生四大老师。
这四大老师当中,头尾两个,生和死,相对而言,较易激发我们的警醒与沉思;中间两个,老和病,则常常不能做好老师。
例如,感慨生死者,常见深思状;叹息老和病的人,则一般都是漂浮状。
是啊,生死,是强烈的黑白,老病,则并不显眼。老么,无非就是过生日时点点感慨;病么,睡个觉,吃点药,过去了,也就忘记了。
气,不管有没有其他语言的翻译,这个概念及其内涵,应该是非常独特的。
同时,不管是大众还是历代的修行者,对于气的理解,也存在大量的错误和偏差,要整理清楚这个概念,实在是一番巨大的工作。
我想从心志与气的关系这个角度入手,来尝试整理清楚这个范畴,似乎尚未见有人做过,但我认为甚为关键,因此不揣简陋,尝试一下。
在《心志的生灭》一文中,我说明了,何谓心志,心志的性态为何,就是如生命本身一般确凿的自我高等权能,无生无灭,是之有之,隐身而鼓,应声而现。
值此心志之在握,则气应意而显,不得不显也。
何故?
守望者,是有愿景的人,并视愿景作抽象事实;
现身者,是在此如来者,无愿景,有泥土与天空。
变守望者,为现身者,即是修行。
最缺的是对中医的更好的支持。
医疗的社会性保障,根子在预防,重点在康复,否则,必然会成为一个经济黑洞,不管是美国还是欧洲,都耗不起的。
而中医,恰好在预防和康复方面,具有优势。
占据人口最大比例的亚健康状态患者,如果能够积极预防和中医调理,就能够以极小的成本,避免将来极大的医疗支出。
西医对于疾病的基本观念是有偏差的,直接导致了医疗财务黑洞的形成,中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如果不预计到此点,难逃西方窠臼。
偏差体现在:
新评论
13 years 2 days ago
13 years 2 days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4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8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29 weeks ago
14 years 47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