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者,是有愿景的人,并视愿景作抽象事实;
现身者,是在此如来者,无愿景,有泥土与天空。
变守望者,为现身者,即是修行。

守望者,是有愿景的人,并视愿景作抽象事实;
现身者,是在此如来者,无愿景,有泥土与天空。
变守望者,为现身者,即是修行。
最缺的是对中医的更好的支持。
医疗的社会性保障,根子在预防,重点在康复,否则,必然会成为一个经济黑洞,不管是美国还是欧洲,都耗不起的。
而中医,恰好在预防和康复方面,具有优势。
占据人口最大比例的亚健康状态患者,如果能够积极预防和中医调理,就能够以极小的成本,避免将来极大的医疗支出。
西医对于疾病的基本观念是有偏差的,直接导致了医疗财务黑洞的形成,中国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如果不预计到此点,难逃西方窠臼。
偏差体现在:
越来越多的证据在支持中医对生命的基本观念,下面这两个发现,就相当有意义。
尽管这种心脏细胞再生的具体机制是何?条件为何?都不清楚,但可再生性,在现代生物学的概念层面上,并不是完全不可理解的。
中医对危重心脏病的抢救与康复,例如李可的那些病案,估计有部分是调动了心脏这种自我修复能力。
至于猫脑能够做到的,很难想象,人类大脑不会具有类似的修复潜力。
当然,迄今这些研究,可以说都只是增强了某种信心,而并不构成确定性判据,但是,我们人类更重要的是,洞察力。唯有洞察力,才能带领我们探寻到正确的道路。
心志的生灭,不管怎么强调其重要性,都不为过。
一般我们所能够遇到的最艰难困苦的问题,正是,心志,生不起来。
一般最令我们激动奋发的事情,就是,心志勃然而生。
然而,心志,常常都是,生,而后,灭;每一次生,都需要足够的等待,甚至,陷入等不到的绝望。
所以,我们承认,心志,是我们修行最困难的课程之一。
所以,我们需要集中智慧,来看清楚,何以心志有生灭。
先看灭。
最常见的灭的场景,就是日常生活。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日常生活简直就是一个无边的泥沼,千千万万生灵千千万万的心志勃发后,咕嘟冒个泡,攸然寂灭。
神经可塑性一直都是非常显著的实验事实,从大脑受损的代偿性,成熟的康复训练,到正常神经功能的增强,都充分提示我们,神经系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即围绕着训练目标,而改变既有的神经组构,使得新的组构适应目标的需求。
这一能力使得我们对神经系统的全部潜力充满期待,尽管我们还不知道这种可塑性的边界在哪里,一般,我们是设定存在某种边界的,但是,即使存在那样一个边界,那边界又何尝不是与训练条件相关的呢?
可以说,修行的根本落脚点,就是在这里,只不过,按照现代神经科学的术语,称为神经可塑性;在修行的传统里面,称为改变气质。
可怕的文学青年,把感想当思想。
年轻人感想丰富,是好事;学会节约使用文字,也是好事。但,若像海子那样,就不是好事;若像广大文青那样,也不是好事。
人,总得长大,是不?
这几天网络流行纪念海子,因此而感慨;大巴居然还会有文青来凑热闹,也因此而感概。
非常有意思,也非常合理的现象,就是“文学”常常成为垃圾桶。
这个垃圾桶最主要的内容物,是自恋,是泄欲,是气性,是意淫,是妄想,...
为什么说它合理呢?
因为上述种种作为,最方便的工具,就是文字嘛~文字的东西,最方便的包装,就是文学嘛~~
新评论
13 years 15 weeks ago
13 years 16 weeks ago
14 years 20 weeks ago
14 years 20 weeks ago
14 years 43 weeks ago
14 years 44 weeks ago
14 years 44 weeks ago
14 years 44 weeks ago
14 years 44 weeks ago
15 years 11 week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