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寫《簡捷楞嚴》,惜未繼續;今日發愿,完成此作,了此一事。 佛語,故事也。天移人換,心無少異。故吾徑予削脩,以求直指心源。然緣起法門,俱不可強,奈何乎天! 【體例】:藍色字為我的講述、以及補充文字,以求全文通達,曲義順暢;黑色字為經文原文,但凡屬枝蔓,已徑行刪削整理。又,為與經文統一,采用繁體;用語文白不定,一切便宜行事。
【说明】:为何删削经文?我不知道这样做是否会冒犯某些人,但是,我不得不如此。因为,2千年前的文本,已然有很多不需要的东西,去芜存菁,才是对于伟大佛陀最好的继承。
阿难以多闻多识著称,更是典型的热衷于艺术的人,图画,雕塑,音乐,...,凡此色等皆可激发其最大的热情,甚至他发心剃落跟随释迦牟尼,都是因为看见释迦牟尼的非凡状相,“我見如來,勝妙殊絕,形體映徹,是以渴仰,從佛剃落。”
终于某天,他遇见一个美女,缠生无数尴尬情事,反转之下,始恨無始以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只有请释迦牟尼说法。
释迦牟尼深知要阿难去觀想色相,徒然曲折,更是认贼作父。因此直截与其辨析心之本体,循此,或可归位复性。
此楞严之緣起。
卷一
《楞严》之缘起,在阿难顿惑于尘色。阿难以多闻著称,故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啟請开示。
佛知阿難未離惑境,就事論事非澄清之直道,乃令阿难回顾其向学之初机,发心之始缘,以求顺外塵之缘,斩本體之根。
阿难:我見如來,勝妙殊絕,形體映徹,断非尘世昏物,是以渴仰,從佛剃落。
佛:阿難,我今問汝。當汝發心緣於如來三十二相,所見為何?誰為愛樂?
其時感受愛樂者為何?佛以此問,直指阿難本體。
阿難: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捨生死。
由愛樂而發心,因崇慕而向道,阿難發心處,正是其機緣發動處,此處不明,一腔子都是晦暗,表面是向道而修行,其實是南轅而北轍。所以修行者,第一件要務,就是查明自己的發心處。
現 代修行者常常不懂得此第一要務,向道,就是求上進了,何必還要問出身?所以,其向精神求答案,只是為了解決其問題:生存問題、情感問題、發展問題、心理問 題、生理問題、智識問題、美感問題...凡此種種問題,構成其發心投向精神答案的初機,正因為如此,其答案可以依問題之權宜解決的需求,而權宜變幻,以 此,他放棄了精神境地的根本準則:絕對,最上。

新评论
13 years 16 weeks ago
13 years 16 weeks ago
14 years 20 weeks ago
14 years 20 weeks ago
14 years 43 weeks ago
14 years 44 weeks ago
14 years 44 weeks ago
14 years 45 weeks ago
14 years 45 weeks ago
15 years 11 weeks ago